高考志願填報,不能迷信“AI一鍵生成” | 新京報快評

高考志願填報,不能迷信“AI一鍵生成” | 新京報快評
▲資料圖:考試結束後,小弟弟給高考結束的姐姐送上鮮花。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高考結束之後,如何填報志願成了考生和家長高度關注的焦點。據媒體報道,某些直播平台上湧現出一大批志願規劃師、AI填報志願卡賣家等。某款AI填報志願卡售賣商家發佈視頻稱,輸入分數,一鍵就可自動生成志願表,自動推薦能上的大學和專業,直接給出錄取概率。依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頗費思量的志願填報,似乎也能“一鍵生成”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志願填報是高考之後的又一場“大考”。但由於很多考生及家長對相關資訊缺乏瞭解,以致“花12年時間學習、2個小時填志願”的現象成為了一種常態。但是,快速生成志願填報方案的AI填報志願卡,真能讓志願填報實現輕輕鬆鬆“一鍵生成”嗎?

這顯然是存疑的。高考填報志願專業性非常強,不僅要結合當地政策和專業錄取數據,還要考慮到考生和家長的不同選擇,將這多方面綜合考慮,才能給出一個全面的、專業的推薦。

面對複雜的報考規則,如果能夠有一個比較權威的大數據庫,根據近年來全國招考數據、各校高招政策、各專業前景等做出數據分析,確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作為權威機構的教育考試院,一再明確表示沒有跟任何社會性機構或企業合作。因此,目前市場上所謂的“報考大數據庫”,很大程度上只是在玩概念而已。

此外,如果數據真的可以推測出某個專業的錄取分數很低,還可能會“引導”考生集中填報這個專業,反而會將該專業的錄取分數抬高。因而,這些數據最多隻能呈現過去,不能預測到未來。既然如此,當然也就只能“僅供參考”了。

高考志願填報,不能迷信“AI一鍵生成” | 新京報快評
▲資料圖:高考考點外,家長手持氣球和鮮花等待考生。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事實上,AI志願填報卡以及相關諮詢機構的建議,説到底是以實現“分數利益最大化”為最高衡量標準,並不一定真的適合具體的考生。填報志願應該結合考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包括未來職業和專業發展方向,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

如果一味為了“不浪費分數”,到頭來選了不適合自己的專業,反而有可能適得其反。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填報志願時罔顧興趣而導致上大學之後缺乏學習動力,“矇混”度日的學生並不在少數。

其實,只要家長和考生做一個“有心人”,不借助AI填報志願卡,也完全可以填報好志願。為了讓考生能夠科學合理地填報志願,教育考試院除了讓考生了解分數分佈情況,每年還會為考生提供高校招生簡章,讓考生和家長了解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及專業培養特點等基本情況。各高校也會在志願填報前舉辦各種形式的線下高招諮詢,幫助家長和考生選擇理想學校和專業。

填報志願固然要聽取各方意見,但歸根結底是考生自己的事情。高中畢業,一般考生都應該已經年滿18週歲,填報志願也是思索規劃人生未來的契機,不宜全由他人代勞。一言以蔽之,AI填報志願卡也好,“專家一對一輔導”也罷,只能提供參考與借鑑,切不可迷信。

撰稿 / 胡欣紅(教師)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劉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2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考志願填報,不能迷信“AI一鍵生成” |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