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科學家陳光南走進人開學校,分享“十年磨一劍”的科研故事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經典

新京報訊(記者 楊菲菲)9月1日下午,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以下簡稱人開學校)主樓二層的小禮堂裏坐滿了學生,他們認真地聽着眼前的科學家分享科研故事,有的學生不時在筆記本上記下要點。當天,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導陳光南以自己十年間進行的一次科研攻關為例,“現身説法”為學生展示了科學家精神,鼓勵學生要打好基礎,遇到機會時一定要抓住,並堅持到底。

據悉,陳光南主要從事金屬物理、材料力學、應用激光,以及先進製造工藝力學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專利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發明創造金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陳光南走到學生中間,回答學生的疑問。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你們下崗,我們上崗’, 離開祖國懷抱150多年的香港回來了,每次我看這個視頻都心潮澎湃。”當天下午,陳光南由此開始介紹國家對於先進軍事武器的迫切需求,以及作為科研人員的責無旁貸。

接下來,陳光南介紹了自己在一次技術攻關中的經歷,綜合考量火藥爆炸時的温度、材質、速度、射程等不同因素,他展開了一次又一次試驗。鋼、金屬鉻、陶瓷的燃點不斷上升,但是在劇烈的運動中,陶瓷並不“抗造”……陳光南在一次次失敗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我當年讀書的時候也會想,我學的這些物理、化學有什麼用?你看我這裏面各種都涉及了。”陳光南告訴孩子們,初高中時如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那在日後工作中,碰到自然現象、工程問題時,以前學到的知識都會有用。

從1998年1月接受攻關任務直至2008年最終成功,陳光南在十年間有過無數次的失敗和短暫的成功。在陳光南看來,每一次的失敗也是在逐漸靠近成功,自己恰恰是在某一次的失敗後進行了細微的調整,最終才攻克了技術難關。

互動環節,陳光南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來自高二的宋驪憬就是其中一個“好奇者”,他告訴記者,自己學習成績並不突出,但對航空航天知識、電鍍鋁等化學知識很是喜歡,“陳老師還跟我們講了太空育種,這也是科學研發和創新。我以前一直以為科學家研究的都是火箭發射、衞星發射之類的問題,其實航空航天包含很多領域,這次講座對我們而言開闊了視野,也讓我更好地瞭解了課堂上的物理、化學知識。”

作為提問環節唯一一名提問的女生,高二學生薑小凡收穫頗豐。“這個講座讓我深入瞭解了一個發明是如何從無到有的,而且讓我瞭解了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比如在解決問題時,他們失敗了會從流程上去分析,哪一個流程最有可能出現問題,而不是一切推翻、從第一個流程開始重試。”

講座最後,陳光南分享了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的感悟:所謂打好基礎,包括知識儲備、經驗積累和協作能力,基礎是抓住機遇的前提,也是即使屢戰屢敗也能堅持不懈的底氣;機遇也是機會,對於科研人員而言,需求和難題就是機遇,也是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這準備除了堅實的基礎儲備,還需要有鍥而不捨的堅持。

記者瞭解到,該活動是由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舉辦的2022年“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中的一站。新學期開學之際,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邀請由老科學家、科學家後人、相關研究專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科學精神宣講團”走進校園,向孩子們講述自己的科研經歷、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讓青少年感悟科學家精神。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