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每天來往故宮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這也給故宮的消防帶來了一個重大的難題。據統計,故宮內設有94個高壓消火栓,4866具滅火器具,並設計好了55個滅火方案。在如今科技發達的情況下,故宮的消防都是一大隱患,那麼在缺乏科學技術的封建社會時期,古人靠什麼來保護這座龐大的木質建築羣呢?
其實這片雄偉的宮殿羣歷史上不乏重大火災,史料記載,明清兩代二十四朝,共發生火災50多起,三大殿也若干次被毀。匠心獨運的木匠造出無與倫比的木質皇宮,榫卯帶來極好的抗震功能,也埋下了極易着火的安全隱患。一旦失火,牆壁不能阻擋火勢,木製柱樑易斷,整座宮殿會分崩離析。
雷電是紫禁城多次失火的罪魁禍首,在那個人們將風雲雷電都視為天神的封建社會,就不要指望古人們能發明避雷針之類的設施了。雷電劈向宮殿導致宮殿着火,皇帝們只能夠戰戰兢兢反省自身是不是哪裏做得不好惹怒了天神,於是閉門思過,誠心齋戒。
五行中,水克火,水屬黑色,於是在宮中最怕着火的地方用上黑色的琉璃瓦,寓意以水克火。比如作為故宮藏書樓的文淵閣,屋頂便是黑色琉璃瓦,在金碧輝煌的紫禁城中顯得另類。
當然,寄希望於火災不發生也是不現實的,火災一旦發生,就需要具體的滅火措施。太和門外有一條金水河,金水河除了美觀,點綴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河裏的水可用來滅火。
金水河位於紫禁城最南面,紫禁城的消防當然不能全靠這條河,萬一紫禁城的其他角落起火了,從金水河運水過去滅火豈不是效率太低?於是皇帝們命人造了各種鐵,銅和鎏金銅大缸,這些大缸一年四季都儲存滿了水,以便起火時可及時在裏面取水滅火。據統計,紫禁城裏的這種大缸共有三百零八口,分佈在紫禁城各處,每口大缸可儲水三千多升。這些大缸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隆冬時節,太監們還要負責在缸底燒火,以免缸裏的水結冰。
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設立了火班,又叫激桶處。激桶,又叫水龍,説白了就是大號的水槍,是紫禁城裏最早的專門負責防火的機構。康熙皇帝對防火的重視,使得在康熙一朝紫禁城的失火次數非常之少。
如今,紫禁城的防火措施都是最為先進最為有效的,今天的故宮保衞處防火科和駐故宮消防隊日夜承擔着這座宮殿的防火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