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美女博士獲得國際最高獎,全球僅一人
“寧波牛娃圈”,寧波家長最關心的都有
近日,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簡稱ZJUI)、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和UIUC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馬涵之捧回了電磁兼容領域研究生國際最高獎——IEEE EMC Society President’s Memorial Award國際電磁兼容學會主席紀念獎。
IEEE EMC學會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致力於開發電磁兼容領域技術和工具的組織。IEEE EMC學會主席紀念獎授予全球傑出研究生,每年1-2名,表彰其在電磁兼容領域的突出貢獻,以此紀念傑出已故學會主席。今年該獎項僅授予1人。
作為中國內地高校首位獲得該獎項的研究生,馬涵之同學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一起往下看~
馬涵之在本科就讀於浙大信電學院時期,就逐步培養了自己的興趣和志向,立志在電磁兼容方向進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多提高電磁兼容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6年,大三年級的她第一次進入李爾平教授的實驗室,開始接觸電磁兼容方向的研究,並參與了研究項目。當年暑假,在李爾平教授的聯繫幫助和信電學院的支持下,她赴電磁兼容領域世界領先的實驗室——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EMC實驗室交流學習兩個月。此後更是在李爾平教授與密蘇里科技大學James Drewniak教授(IEEE Fellow)合作指導下完成了她的本科畢業設計。由此,她不僅邁出了科研的第一步,更開啓了國際合作探索科學難題的實踐。
為了攻克難題,馬涵之常常會在實驗室連續工作10多個小時,查閲資料、思考方向、嘗試探索,實驗室、宿舍兩點一線的生活,是她的常態。
而説起為什麼選擇電磁兼容方向,馬涵之説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幾段科研訓練讓她積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也對這個方向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她發現電磁兼容研究是電子電路系統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實際意義。二是因為本科期間在與導師李爾平教授交流的過程中,為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所打動。李老師常常鼓勵同學們全方面發展,鼓勵同學們在專注科研的同時,多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瞭解更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術。他不僅指導學生開展科研實踐,更對學生的演講、寫作以及溝通表達能力等各方面提出建議和指導。這種全方位的理念和高標準嚴要求的作風使得馬涵之鬥志更為昂揚。
成為ZJUI、信電學院和UIUC的聯合培養博士之後,馬涵之得到了更加國際化的培養,也擁有了更豐富多彩的科研和學習經歷。她説,“ZJUI國際化培養環境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我接受到兩種不同的研究生訓練體系,很享受不同的認知思路和研究方式在交流過程中產生的奇妙的碰撞。”
在2018年11月,2019年6月,她兩次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國UIUC,進入她的UIUC方導師UIUC教務長、副校長Andreas Cangellaris教授實驗室交流學習。“每週一次與Cangellaris教授單獨深度交流,細緻討論項目進展,他會詢問我每一個技術細節,迫使我去思考,去自主發現。”馬涵之説起導師時,難掩興奮和讚美。在與教授合作寫第一篇論文時,教授一字一句幫她修改,並且告訴她應該如何補充細節描述,從而使整篇文章更嚴謹飽滿,甚至連圖片也都給出了詳細的修改建議。“這樣的深度交流和修改對我的幫助很大,讓我必須去認認真真搞清楚每一個問題,這也逐漸成為了我的科研習慣。”馬涵之説道。
UIUC交流結束前,她所在實驗室的老師曾對馬涵之説,她的研究思維和方式也給他們帶去了新的啓發。這種相互啓發,相互激盪,兼容幷蓄的過程,給馬涵之帶來了別樣的科研感受,提供了更全面的科研探索模式,也對她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方式產生了影響。
與此同時,馬涵之還在ZJUI還獲得了國際化教學工作的經歷,她已經擔任了Math 221 (微積分I ), ECE 329(場與波Ⅰ), ECE 520(電磁波與輻射系統)等4門課程的助教。針對本科生的全英文的教學指導,使其表達溝通能力,問題闡述能力,邏輯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這對她參加國際會議、撰寫論文、理解國際化培養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多出去走走看看,能瞭解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思維會變得更開放和包容,也會發現其實優秀不是隻有一種定義,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最特別也最精彩的故事。”馬涵之如是説。
萬事開頭難,參與國際科研交流之初馬涵之同樣也存在這個困惑。2017年7月第一次去美國華盛頓參加IEEE EMC SIPI 2017國際會議的時候,馬涵之坦言當時覺得簡直是“大難臨頭”,非常緊張。因為這既是她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也是第一次在國際會議上作口頭報告。為了能有一個出色的表現,從製作演講報告的PPT到撰寫講稿,再到模擬演講和準備Q&A;問題,30分鐘的報告她足足準備了好幾天。報告結束後,會議分會場主席及有關教授都對她的彙報做出了很高的評價。這使她更加自信,也使她意識到充分的準備工作是消除緊張情緒的良藥。
她還分享了自己第一次主持高水平國際會議開幕式的經歷——2017年 IEEE EDAPS國際會議。這是她第一次參與國際會議的組織籌辦工作,也是第一次在近兩百位中外專家面前主持會議開幕式。她至今還清晰的記得自己拿起麥克風説的第一句話,“會議即將開始,請大家回到座位就坐。”話音剛落,她就看到台下ZJUI執行院長Philip Krein教授用口型跟她説“Speak Loudly”。這個小提示突然一下子把馬涵之緊張的情緒打破了,讓她意識到自己應該更自信篤定的和與會者分享信息。
就像事後她提到的,與其無謂緊張,不如專注自己,心無旁騖。這兩次難忘的經歷也成為了她之後參加眾多國際會議的重要基礎。之後再參加國際會議,她都不再緊張了,取而代之的是從容、自信與期待,期待聆聽前沿的科研動態,期待同與會者交流所碰撞出的火花。
馬涵之總説自己實在是太幸運了,有那麼好的兩個行業領袖導師,有那麼高水平的國際化培養平台,還有那麼多優秀和真誠的老師和同學陪伴自己前行。她説在做科研的過程中其實時常遇到當時看似解決不了的問題,但通過摸索和與老師同學的交流,問題總能迎刃而解。
她的博士生導師是李爾平教授和Andreas Cangellaris教授,一個是IEEE Fellow,一個是IEEE Life Fellow。儘管他們非常忙,但仍會花大量時間去悉心指導研究生工作,也會給予同學們很多生活上的關心和幫助。“Cangellaris教授人非常好,很關心學生”,國內疫情暴發之初就發郵件詳細詢問她的情況,並囑咐她注意安全,做好防護措施。馬涵之説,“一想到一位這麼繁忙的教授能如此掛念着自己的學生,就覺得超級感動。”
“李老師無論是工作日的夜晚還是雙休日,只要一有空,就一定會來實驗室與同學們開會交流進展。”2018年馬涵之隻身一人赴UIUC交流的時候,初來乍到的“陌生感”,加之科研上的一些瓶頸,使她整個人非常焦慮。李老師及時與她聯繫,並幫助她一起研究下一步發展,討論梳理項目和規劃,釐清思路,找到方向。“李老師是一個學術思想比較開放和包容的老師,會因材施教,我們整個實驗室的氛圍比較自由。”馬涵之説,她非常喜歡李老師指導學生的風格,也很有幸成為他的學生。“李老師春風化雨的諄諄教導,國際化的培養理念和充滿前瞻性、與時俱進的選題指導,都令我們在不斷挑戰自我中,開拓創新,勇往直前。”近期馬涵之所從事的類腦芯片的信號完整性分析就是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挑戰性的研究選題。該選題面向人工智能類腦芯片中長期設計與生產的一個重要問題,儘管充滿挑戰,但她很享受這種“迎難而上”,突破自己的過程。
她坦言無論是在浙大的求學歲月,還是在出國交流的兩所高校都遇到了指不勝屈的優秀且真誠善良的老師和同學。他們對馬涵之的支持與幫助,與之今天的成績是分不開的。
正是這樣一個勇於嘗試、博採眾長的同學,憑藉出色的科研成果和眾多的國際科研合作、國際會議經歷,獲得了同行教授專家的提名認可和強烈推薦。這也使她最終成為內地高校首位拿到了行業最高水平的IEEE EMC Society主席紀念獎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