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萬人!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
畢業人數快速上升的同時,受到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吸納就業的崗位卻有所下滑。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今年4月,我國16-24歲人口失業率已達到18.2%。
就業壓力之下,部分高校畢業生主動選擇延遲畢業,以保存自己“應屆畢業生”的身份,以求未來能獲得更多考公考編、人才落户等優惠政策。而海外回國的留學生,面臨的卻是另外一種就業壓力……
▲圖據新京報-IC photo
一個“大五”學生的選擇:
連續兩年申請延遲畢業,最後卻鎩羽而歸
“我已經修滿了全部學分,畢業論文2020年就寫好了,也通過了預答辯,但我已連續兩年主動申請延遲畢業。”
在湖南某大學就讀歷史系的“大五”學生小琳,本該在2021年6月拿到學位證書,但她連續兩年向學校申請延遲畢業。
對小琳而言,保留應屆生身份和獲得學位證書,是同樣重要的事情。“我未來想紮根北京,失去應屆生身份,或許就會和户口失之交臂。況且沒有應屆生身份,找工作會極大受限。”
應屆生身份何以如此重要?某教育培訓機構相關負責人回應紅星新聞表示:“之所以應屆畢業生身份重要,是因為當下不少考公考編、校園招聘都會設置應屆畢業生門檻,不少地區的人才落户和補貼政策,也同樣會對應屆畢業生予以照顧。”
小琳第一次主動申請延遲畢業,是因為報考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失利。“2021年沒有上線,所以我決定再試一次。”小琳告訴紅星新聞,她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是進入中學當老師,如果沒有更高層次的學歷,她沒有太大勝算。
小琳繼續備戰2022年的研究生考試時,仍然決定不畢業,“如果第二年還是沒考上,我依舊可以以應屆生的身份繼續找工作。”
小琳的“如意算盤”有沒有打錯?延期畢業是否仍舊是應屆生?紅星新聞記者查閲發現,針對應屆生身份的政策認定,此前教育部等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意見的通知》。其中提出,“對畢業離校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學校可根據本人意願,將其户口轉至入學前户籍所在地或兩年內繼續保留在原就讀的高校,待落實工作單位後,將户口遷至工作單位所在地。”
“按照規定,高校畢業生從畢業之日起兩年內為擇業期,只要未就業,2年內都算應屆生。”上述機構負責人説。
需要注意的是,該負責人補充,應屆畢業生還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當年應屆畢業生,即將畢業但還沒有拿到畢業證,處於實習或待業狀態;其二為擇業期應屆畢業生,即已經拿到畢業證,但拿到畢業證的時間在擇業期內。在該負責人看來,小琳的情況仍屬於當年應屆生。
命運沒能垂青小琳,今年考研仍然沒能“上岸”,而且已經錯過了找工作的“金三銀四月”。她告訴紅星新聞,得知考研再度失敗後,她便開始找工作,先後向數十個中小學、研究室遞了簡歷,但未收到回覆。
▲圖據中新社-ICphoto
延遲畢業值得嗎?
專家:無故加長學制,得不償失
事實上,類似小琳這樣延遲畢業,以保留應屆生身份已不是個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遞交了《關於新發展階段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建議》。其在提案中指出,當前畢業生擁有“應屆”身份在求職、考試、落户,尤其在公務員招錄等方面具有優勢,這導致畢業生對一次就業慎之又慎,往往待價而沽。
那麼,大學生延遲畢業是否值得?上述教育培訓機構負責人認為這並非明智選擇。該負責人指出,一方面,公務員、事業單位等招聘公告中提到的“應屆生”,其實大多包含“擇業期的應屆畢業生”,因此小琳完全可以在獲取畢業證後,報考公務員。另一方面,對於無故加長的學制,在未來就業中,即便享受應屆生待遇,但用人單位也會慎重考慮。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指出,僅僅是為了緩解找工作的壓力而延遲畢業,有些得不償失:“延遲畢業意味着比同齡人少工作一年,耽誤了青春和時間,同時也犧牲了在社會中成長曆練的機會。長遠來看,在職場競爭中反而容易處於劣勢。”
同時,喬旭在上述提案中建議淡化“應屆”身份。他認為,教育主管部門、人社部門和用人單位淡化對“應屆畢業生”的要求,不應將“畢業生報送過就業相關信息、購買過社會保險等情況”作為限制公招、公考的報考條件。
各項促就業政策向高校畢業生傾斜
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為應對1076萬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工作部署,2021年11月中旬,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並啓動實施“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
今年2月6日,國家發改委就業司發文稱,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今年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項促就業政策向高校畢業生傾斜,加強精準幫扶,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技能,努力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降低失業率。
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教育部等8部委,在今年上半年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入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示範行動力促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通知》。其中提出,示範行動要聚焦高校畢業生羣體,提升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力爭全年為高校畢業生創造200萬個高質量就業機會。
2022年3月,教育部決定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專項行動要求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院校(含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要堅持實地走訪為主,每所學校書記(校長、院長)正職共拜訪用人單位原則上不少於100家。
在拓寬畢業生就業崗位上,4月27日召開的國常會明確:要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關政策。推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百萬就業見習”,對吸納見習的單位給予補貼。
一個留學生的困境:
“學成歸來,卻錯過國內校招時間”
和保留“應屆生”身份的小琳不同,留學海外的小萌面臨另一個問題——海外畢業就業時間與國內有差異,她畢業回國後錯過黃金校招時間。
2021年12月初,留學澳大利亞的小萌順利取得碩士學位。帶着對未來的憧憬,她回到老家。本以為可以憑藉“海歸碩士”的身份獲得一份不錯的工作,但事與願違。
談及當初選擇留學的原因,本科攻讀建築設計相關專業的小萌表示,因為自己就讀的學校並非名校,學長學姐的就業出路也不盡如人意,於是,家境不錯的她選擇考取海外碩士,藉此為自己的學歷“鍍金”。
一年的時間轉瞬即逝。2021年2月入學的小萌,在同年11月完成所有科目的學習,並通過論文答辯拿到學歷證書。但時至2022年6月初,小萌依舊沒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海外人才招聘平台Lockin發佈的《2021中國海外人才職業發展分析報告》統計顯示,2021年,海外高校畢業生預計超過82萬人,海外畢業生就業壓力大。
▲圖據《2021中國海外人才職業發展分析報告》
在小萌看來,除了就業壓力大,由於海外畢業時間與國內存在“時間差”,她回國後才發現已經錯過國內高校多場校園招聘會。小萌回憶,某設計研究院一直是她的奮鬥目標,去年11月行將畢業時,她將簡歷投遞給對方,但得到的回覆是校招已於9月結束。
“這是大部分留學生面臨的問題。國內金九銀十校招季時,留學生還不確定畢業時間,所以難把握校招機會。”小萌説。
紅星新聞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網上服務大廳人工諮詢平台獲悉,留學回國人員不分應屆、往屆,一律沒有三方協議,是否應屆,由用人單位界定。
留學回國之後,小萌感到另一種苦悶,與國內學生相比,她認為自己就業資源稀缺。“國內研究生大多有導師推薦工作,退一步還有豐富的校招單位可供選擇。”而作為一名留學生,她認為優勢並不明顯。
“企業不會只為海外文憑買單”
留學生:期望薪資已從8千降至5千
從2021年底回國至今,小萌投出不下40份求職簡歷,僅有6家企業向她發來面試邀請,最終她只收到一個正式入職通知。由於薪資待遇不符合預期,小萌最終沒有選擇入職。
“留學這一年光是學費就接近25萬,如果月薪不能達到8千以上,那我多久能把這一年的學費掙回來?”小萌告訴紅星新聞,在收到的面試邀請中,曾出現過自己心儀的單位,但在現場招聘環節,她看到自己的競爭對手有不少出自常青藤名校。
“當初面試時,應聘者有40多人,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留學生,但能留下來的不到5個。”小萌説。
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人力資源部職員告訴紅星新聞,過去2年裏,其就職的公司海外留學生求職人數增加了十餘倍,但吸納留學生人數的總量低於國內學生。
海外文憑不再有過去的含金量,小萌表示:“我面試的幾家單位,很多更願意招收本地重點大學的學生。國內學子因為積累了更多本土實習經驗,在資源和實踐上,比留學生更具優勢。”
對此,上述企業負責人也提出:海外留學生普遍存在實習經驗欠缺的問題,因此在用人上,企業並不會輕易為海外留學的文憑買單。
一次次的就業碰壁,讓小萌有些後悔自己婉拒的工作機會。在經歷了長達半年的求職困局後,小萌的期望薪資已經從過去的8千元起步降至5千元。“或者,只要企業規模大一些,工作能穩定些,能學到知識,工資就不再是我的首要考慮條件了。”
八成留學生學成回國
教育部稱將通過多種渠道優化留學生就業環境
中國已然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同時國際化人才迴流的趨勢愈發明顯。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達251.8萬人,回國201.3萬人,學成回國佔比達八成。
當前學成歸來的留學生,為何也同樣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在儲朝暉看來:“留學生目前所面臨的就業壓力,與當前整體的就業嚴峻形勢有着密切關聯。”儲朝暉表示,過去高校、科研機構等為留學生提供了較多就業機會,但由於國內疫情反覆,不少企業就業吸納能力上有所降低。另一方面,隨着國內科教事業的興起,國內大學生質量和數量的攀升,就業市場中,留學生羣體的“光環”正逐步減弱。
事實上,為提高留學生的就業率,教育部等多個部門曾多次發佈文件為海歸學子保駕護航。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下發《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其中指出,將繼續通過出國留學渠道培養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積極開拓優質教育資源合作渠道,拓展出國留學空間。
2020年10月,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5337號建議的答覆中也強調:教育部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留學工作方針,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支持留學人員回國服務,鼓勵他們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圖據教育部
在優化留學生回國就業環境上,上述答覆中表明,教育部密切關注跟蹤回國就業雙向需求,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對接國內用人單位需求,同時與大型國有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留學回國人員實習基地。
基於當下總體就業形勢,儲朝暉提醒,海內外大學生畢業就業時,或許更應該降低期望值,儘可能從自身長遠利益考慮,把握職業規劃,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才有機會找到理想的工作。(小琳、小萌為化名)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