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與華科正在大學前十名中心化,中部最好大學的爭議焦點不斷
大學的上升發展現象與人才分佈規律呈現正相關,也就是一所大學培養的人才集羣綜合效應越明顯,這所大學受到的關注度就越高。
大學的人才培養能力究竟取決於什麼因素,無外乎老師的教育影響力、教育經費的落實程度、大學所處區域位置、大學優勢學科與時代的契合度等因素。
從國內大學的發展規律來看,東部地區的大學比中西部地區的大學,綜合實力的提升層級明顯高出數個梯度,比如華東五校(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招生錄取分數線普遍高於中南四校(武漢大學、華中科技、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經濟活躍地區的高校發展速度,明顯快於一般區域的高校發展速度,比如位於長三角的中山大學,在國內外大學排名中的位次明顯高於山東大學、吉林大學、湖南大學等院校。
但是隨着新一線區域逐漸崛起,一些原本實力雄厚的985工程大學成為國內外大學排行榜中吸引眼球的寵兒,也成為了大學排行榜中的爭議焦點之一。
隨着中西部的武漢、西安、成都、重慶、長沙等城市逐漸崛起,經濟活躍度與創新人才的粘合力越來越強,相應的雙一流大學也遇到了新的發展機遇。其中,位於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作為近些年的國內大學排行榜中前十名頻繁出現的中部名校,各自發揮優勢學科的人才培養能力,成為中部院校裏爭議不斷的焦點。
相比之下,位列中國C9大學成員的西安交通大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歷起起伏伏,進入雙一流大學的建設階段,在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數量上,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並沒有明顯優勢,但是在具體的優勢學科上都有一騎絕塵的長處。
隨着創新科技產業逐漸崛起,華科與武大在新工科上的人才培養優勢將會進一步顯現。比如華科的光電優勢學科,伴隨武漢光谷產業圈的崛起,其人才培養優勢也將進一步提升。
從國內大學排名變化的規律來看,邊緣化地區的雙一流大學離不開地方經濟的土壤。未來產學研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更是離不開創新經濟引擎對高校人才培養力的拉動作用。
講到這裏,有的同學可能就要問了“經濟實力一般的地區就培養不出頂尖大學嗎?”經濟對高校的促進規律,是一個階段化教育進程。一旦全民教育程度達到一定層次,那麼最好的大學通常是距離自己家最近的大學,這是高等教育普及的必然結果。
正如高等教育程度比較好的歐洲教育強國瑞典,那裏的人們被問到“你認為瑞典最好的大學是哪一所大學”,瑞典人通常會直接回答離家最近的大學。相信教育資源優化分配進城中,不論是東部還是西部,都能在人才培養能力上找到服務一方的最佳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