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語文”的旗由誰來扛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經典

  【文化評析】

作者:谷澤(系教育研究者)

注資、融資、卡位、競爭……近日,“大語文”培訓機構消息不斷,引發公眾和媒體對“大語文”的關注與反思:“大語文”是否是偽概念?語文學習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大語文”方向何在?

“大語文”當然不是偽概念。追溯源頭,新中國成立前後,葉聖陶先生把國語和國文合起來稱之為“語文”,這個定義,從葉老的初衷上來講,其實已經指向大語文。可惜的是在後續的學科、教材、教法建設上,因為思想解放不足和照搬蘇聯教育方法等時代影響,語文學科的內涵和外延,不僅沒有展現其應有的“大”的一面,而且不時陷入概念化語文、低幼化語文、工具化語文等境地,格局上被批評為狹窄,面目上被詬病為支離,最終拉開新一輪課改的大幕。

“大語文”概念本身也已經存在多年。20世紀80年代初,河北省特級教師張孝純提出要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大語文學習“一體兩翼”的理論,即以語文課堂學習為主體,以加強語文課外學習和拓寬語文學習環境為兩翼。經過張孝純以及眾多老師的探索,大語文教學流派在20世紀末期已經形成一定聲勢並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事實上,新一輪課程改革在語文教學上更加註重人文性,更注重整體性和綜合性,更強調探究性,這些可以説都體現了包括“大語文”在內的多種語文改革探索的影子。

目前,“大語文”等改革已融入新課改當中,加之語文改革等新名詞、新理念不斷湧現,原來以張孝純為代表的“大語文”流派漸趨沉寂。待到“大語文”近十年來重新迴歸公眾視野,“大語文”早已物是人非。現在見諸報端以及市面流行的“大語文”,已經成為眾多語文校外培訓機構的集體自稱,同當時張孝純所倡導的“大語文”已經無甚淵源。

無甚淵源本也無關緊要,問題是目前的“大語文”校外培訓機構常常呈兩極之勢:一是有“大語文”之名,但完全無“大”之實,依然以提高分數為唯一目標,大行之前數學、英語補習班的生意之道,影響學校教育秩序,負面效應顯著。二是有“大語文”之名,也有“大”之實,但是大而不精,大而無邊,或打着國學、遊學、演講等名目,既無課程,更無體系,也無師資,和“語文”相去甚遠。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大量的風投資金湧入大語文賽道,各家機構開始紛紛搶灘佈局“大語文”,有研究機構稱,2020年語文培訓市場規模約2000億元左右,市場增長潛力巨大。這就造成一方面培訓機構之間互相競爭激烈,不當競爭的情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一些機構用商業的模式把語文教育當成生意來進行擴張,尤其是當前一些頭部機構紛紛斥巨資進行擴張,其商業本性極易破壞教育風氣和生態。

當前教育界流行一句話叫“未來已來”。的確,時代變化、教育變化、成長變化日新月異超乎想象,語文學科必須更大、更深、更廣,才能跟上這個時代。問題是,“大語文”這個旗,到底該誰來扛,是培訓機構來扛,還是學校教育來扛;到底該怎麼扛,課程如何與時俱進,體系如何上下貫通,視野如何左顧右盼。可能後者將會決定前者。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當商業資本步入教育領域的時候,演員楊千嬅在其主演的電影《可愛的你》裏質問培訓機構老闆的一句話——“Bowie,你是在做生意還是在辦教育?我是一名教師,教師本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是用生命影響生命,你明白嗎”,值得所有的“大語文”人反覆自問。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2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