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Father''s Day),顧名思義是感恩父親的節日。約始於二十世紀初,起源美國,現已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節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最廣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這一天過父親節。節日裏有各種慶祝方式,大部分都與贈送禮物、家族聚餐或活動有關。而今即便不受疫情影響又有幾個父親能過自己的節日?恐怕為數不多。
今年的6月20日為父親節。筆者看到這一天的朋友圈人們發了不少關於父親節的祝賀詞,都是互相問候,能得到兒女們問候的恐怕沒有幾個。確實,筆者有些孤陋寡聞,過去未曾聽説過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為父親節。其實,生活中如我者並不在少數,一來父親節並沒有形成“氣候”,在國人的傳統意識里人們並沒有這個父親節的概念,其實,早在民國時期我國就有父親節,通常是在每年的8月8日(意為爸爸),只是沒有形成規模流行開來;二來父親們也不看重這個節日,權當有和無。父親節有人過固然很好,沒有人過也無妨,似乎誰都不在乎。
每個父親節都是一次感恩教育的契機。有言道:養兒方知父母恩。孩子們自從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為將孩子拉扯成人,他們含辛茹苦,節衣縮食,百般寵愛,唯恐孩子受到半點委屈,真乃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父母的百般嬌寵並沒有得到回報,在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背景下,父母們的付出早已經變得理所當然,長此以往,孩子們必然變得任性與自私,這一點毫無疑問。當感恩成為一種稀有資源的時候,就應該多反思我們的教育問題。孩子們缺失感恩意識,責備的大棒不要揮舞在孩子們身上,家長們應該更多地反思自己。玉不琢不成器,感恩意識在於平時培養,只有平時讓孩子養成一種知恩圖報的意識,這些孩子們將來才會有感恩情愫。否則,一味地寵愛這些孩子就不會心存感激之情,這就是坊間所説的“習慣法則”。
父親節來臨,一束鮮花,一件小禮物不足以表達父母的恩情,可這些小禮物小鮮花卻能“此處無聲勝有聲”——説明兒女們心裏有父母。為人子女者,請放下手中的那些工作和家務吧,抽空給父母送束鮮花或者小禮物,藉此表達自己的一份愛父母的心意比什麼都i重要。要知道,父母並不在乎你的這點區區小禮,但是他們卻在乎你的這份心意,一束鮮花和一份小禮物説明父母在你心中的位置。或許有人認為這樣做有些俗套,但是這種“心意”是必需的,是父母們所渴望的。
每個父親節都是一次感恩教育的契機,但願今年的父親節也能起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李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