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衞國人,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這裏,説到了商鞅就不得不提一下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這個人在歷史上可以説是譭譽參半。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神文聖武,為秦國積攢了將來可以一統天下的實力。但同時,他也處死了變法有功的商鞅,大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味。
據説,秦惠文王嬴駟處死商鞅是為了自己的老師。商鞅提倡的是依法治國,上到大王公子,下到平民百姓,都應該按照法令行事,無一例外。結果,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駟年少輕狂,一不小心就犯了法。不巧的是,當時商鞅的法令才剛剛推行一年,全國上下根本沒什麼人遵守。商鞅正想着找個地位尊貴的人開刀,結果,嬴駟就撞到了這個槍口上。
不過,這一下商鞅可發了愁。這太子就是儲君,將來的國王,如今處死了,將來的江山社稷交給誰呢?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太子畢竟年幼無知,之所以會犯錯,全是因為老師教的不好。所以,這錯不在太子,而在太子師。當時的太子嬴駟有兩位老師,一位叫嬴虔,一位叫公孫賈。商鞅下令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孫賈受了劓刑,至於嬴虔,只知道他也受了牽連,卻不知道受了什麼懲罰。這在今天看來是一個多麼不合理的邏輯,可是,在當時居然真的贏得了百姓的一致讚許。
法令就這樣成了秦國百姓的畏懼,十幾年來政通人和,路不拾遺,夜不閉户。
關於這個嬴虔,《史記》中並沒有單獨為他立傳,他只是在《商君列傳》裏出現過而已。不知道為什麼而死,甚至,連生卒年也不詳,看來這並不是個多麼重要的人。但是,我們知道,這個嬴虔是秦獻公的庶子,也就是秦孝公同父異母的兄弟。按理來説,我們還應該尊稱他一句:公子虔。所以,他既是嬴駟的叔叔,又是嬴駟的老師,嬴駟對待他自然也應該格外親厚。
可是,不知道是這位公子虔真的有恃無恐,還是商鞅就喜歡跟他過不去,他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和商鞅背道而馳。那次因為太子而受了牽連,公子虔並沒有絲毫收斂。商鞅也因為變法有功,所以,被任命為大良造。不僅如此,他還領兵攻下了魏國的安邑,將士百姓紛紛開城而降。在這期間,秦國將都城從雍遷到了咸陽。
也就是在這裏,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開始了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歷史。
商鞅變法繼續如火如荼地進行着,按照律令,百姓、父子、兄弟是不可以住在一起的。為了方便管理,還把零星的村落整合為一個縣,設置了縣令、縣丞等縣官來直接管轄。一邊鼓勵開荒,勸農課桑,一邊統一度量衡,使全國上下井井有條。本來是一片國泰民安的場景,可是公子虔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法令行了四年,他又犯法了。至於所犯何法,《史記》中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總之,這一次他受到了劓刑,一種極其殘忍嚴酷的懲罰。
周代正式把劓刑定為“五刑”之一,五刑即黥面、割耳、宮刑、刖足、死刑,《尚書·呂刑》把這五種刑稱為“五虐”。可以説,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屬五刑內肉刑的一種,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這種刑罰雖然要不了命,但是,卻是對人格的一種極大的侮辱。
從此,公子虔對商鞅懷恨在心,閉門不出達八年之久。但是,太子不可能永遠只是太子,總有一天他會長大,登上孤家寡人的高位隻手遮天。而公子虔等的就是這一天,自己疼愛多年的侄兒、精心教育培養的學生,終於可以為自己做主了。
憑藉着秦惠文王對於自己的信任,他誣告商鞅意圖謀反。秦惠文王於是處決了商鞅,當着眾人的面車裂,也就是殘忍的五馬分屍。
公子虔在《史記》中留下的身影實在是太少了,少到我們無法揣摩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物。但是,在小説《大秦帝國》裏,公子虔是一位鐵骨錚錚、剛正不阿的正人君子。所以,他在歷史中實際是什麼樣的早就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在人們心中的樣子。
話説回來,就算沒有公子虔推波助瀾,秦惠文王也未必就容得下商鞅。要知道,商鞅謀反的罪名並沒有坐實,只是“意圖謀反”而已。也就是説,這分明就是公子虔等人慾加之罪,但是,秦惠文王還是選擇了向着自己的叔叔兼老師。畢竟,商鞅的罪名遠遠比謀反更可怕,它叫“功高震主”。所以,秦惠文王容不下商鞅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公子虔給了他一個理由而已。
雖然,在今天看來,商鞅變法依然存在着弊病。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商鞅變法,就不會有後來強大的大秦帝國。秦惠文王雖然一生英明神武,但在這件事情上,是他對不起商鞅。
但是,話又説回來,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國在惠文王時代的輝煌,同時,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識人馭人的本領。秦惠文王即位後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最終,秦孝公沒有完成的收尾工作,卻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參考資料: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