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在帶給孩子更多閒暇和歡笑的同時,也帶來了作息和心態的變化。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開學的腳步已經臨近,如何讓孩子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迴歸學習生活,是眾多家長關心的問題。本期,我們將共同探討開學前家長和孩子需要做的準備,以及孩子的心理健康調適方法,幫助小學生保持好狀態,從容返校。
玲玲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平時性格乖巧。開學前兩個星期,媽媽發現玲玲仍然“玩興正濃”,聽説要開學了,動不動就發脾氣,特別不喜歡聽到“要開學了……”家人安排她做家務的時候,也會拖拖拉拉、滿腹牢騷,和以前相比特別不在“狀態”。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這樣下去,開學後可怎麼辦呀?
開學在即,不少孩子身上出現煩躁、發脾氣和恐懼等不良情緒,這就是所謂的“春節綜合徵”。開學前,孩子會緊張、焦慮、不安,對上學產生牴觸心理;開學後,孩子上課時會很難進入狀態,提不起精神;放學後,孩子會對着家庭作業發呆,昏昏欲睡。
如玲玲般的孩子不在少數。春節期間和校園生活的作息規律不一致,當節後需要恢復到以前緊張的生活學習狀態時,孩子自然會出現很大的情緒波動。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正面引導孩子,恢復有規律的作息節奏,玩耍有度,避免“春節綜合徵”。
過了一個寒假,孩子們又要上學了,學校的生活不同於比較鬆散的家庭生活,為了讓孩子儘快步入正常的生活軌道,給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在假期中,很多孩子的作息無規律,如果不提前調節,開學之初通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佳等狀態,影響孩子的學習適應。開學前1~2個星期,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和學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時間表,按照上學的時間起牀、睡覺、學習、運動,每天陸續增加學習的時間,減少看電視、玩手機等時間,告別散漫,讓生活恢復規律,這樣有助於孩子適應開學後的學習生活。
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把假期生活“倒電影”式地回放一遍,對照假期前制定的計劃,看哪些已經完成,哪些尚未完成,總結經驗和教訓,分享收穫和遺憾。這種“覆盤”的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及時查缺補漏,養成反思學習的習慣,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同時,通過這種方式,孩子也能夠了解到假期生活即將結束,需要轉換生活狀態,迴歸到校園生活階段。但家長需要明確,孩子的狀態轉換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切勿操之過急,否則會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心理負擔。
臨近開學,家長要及時檢查孩子的寒假作業是否按計劃完成,已完成的可以温習一下上學期的知識,也可以預習下學期的學習內容。同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根據當前真實水平,對自己提出合理期望,確定新學期的進步目標,例如新學期要提高哪幾門功課的成績,要掌握的新技能是什麼,等等。制定學習計劃,樹立確實可行的目標,可以幫助孩子明確方向,消除盲目感,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新學期的學習狀態。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温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可以把手放在他的手上,讓他覺得有人理解他;孩子在家裏轉來轉去搬東西的時候,父母可以和他商量應該怎麼去動;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畫畫、塗鴉,實際上孩子畫出來就是表達出來;也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唱歌跳舞,把身體裏面壓抑的東西抒發出來;可以讓孩子講一講開心的事情,多聽孩子講,多瞭解他的狀態。
家長多陪伴孩子,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孩子才能向消極負面的心態“説再見”,開足馬力迎接開學。
假期雖然短暫,但同學之間再次相聚可能會有一些變化,鼓勵孩子提前聯繫同學和老師,互相分享假期見聞和“新鮮事”,相互關心,表達想念和對新學期的期待。這樣,不僅能增進同學、師生之間的感情,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最重要的,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也是陪伴終身的教育。因此,家長也需要參與到學校的教育工作當中,家校聯手,共同致力於孩子的成長髮展。
家長應為孩子準備返校的防護用品,教會孩子科學的防護措施。
定期給孩子測量體温並觀察孩子健康狀況。如果出現發熱、乏力、乾咳、腹痛、腹瀉等,應暫停上學,及時向老師報告,並戴好口罩,到附近的發熱門診就醫,並告知學校就診情況。
確保孩子有足夠的防控用品,如口罩、乾淨的紙袋(用來裝脱下來的口罩)、紙巾等等。另外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免洗洗手液,告訴他們在沒有清水和肥皂時可以用來清潔雙手。
合理規劃孩子上學和放學的交通方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途徑人員密集場所時,應佩戴口罩。此外,還要保障孩子平時的營養和睡眠,科學配餐,加強營養,儘量不安排外出就餐。
在這個欣欣向榮的季節裏,2021年的新學期又將開始了。新的學期寓意着新的希望、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願所有同學都能用理想導航,用意志和勤奮作槳,在健康快樂中不斷成長,度過自己黃金般的童年。
【來源:佛山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