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英國只有兩個島嶼,為何會被稱為英倫三島?原因很簡單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經典

有意思的事情是,英國本土實際上是由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兩個大型島嶼組成,但是在人們的稱呼當中,常常出現“英倫三島”的含義,這又是為何呢?第三個島嶼指的又是誰?其實原因很簡單。

有人將其理解為愛爾蘭、蘇格蘭、英格蘭三個政治實體,其實很多讀者並不知道,“英倫三島”的概念,國際上並不曾出現,只有我們這麼稱呼,不妨讓我們來好好看一看它的歷史。


近代歷史上,雖然英國是最早和清朝發生直接衝突的國家,但是這得益於英國的迅猛崛起,在此之前,人們對於英國知之甚少,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奉英王喬治三世的命令出使中國,結果乾隆和大臣們討論了很久,知道了教士們常説的法蘭西和意大利,都沒有聽説過英國這個國家。

不過明末的時候,“英倫三島”的稱呼就已經在中國出現的,天啓年間,意大利的耶穌會教士艾諾略在中國編寫了《職方外紀》,介紹歐洲的風土人情。


其中有一段話就這麼寫到:“歐邏巴西海迤北一帶至冰海海島極大者曰諳厄利亞曰意而蘭大其外小島不下千百......諳厄利亞氣候融和地方廣大分為三道共學二所共三十院”。因此有歷史學者認為,很有可能明朝人,將“三道”誤認為“三島”進行理解,而此時的英國,也劃分成為了英格蘭、威爾士、康沃爾三個行政區,因此其他過來的傳教士佐證了關於“三道”的説法。


而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水師提督陳倫炯描寫外國風土人情、洋麪港道的《海國見聞錄》中《大西洋記》一篇提到了英國:“英機黎一國,懸三島於吝因(丹麥),黃祁(指德國),荷蘭,佛蘭西(指法國)四國之外海......”不過陳倫炯在書中的附圖也只畫有兩島。

最終《海國見聞錄》被官方的《四庫全書》所收錄,由此“英倫三島”的説法也算是獲得了清廷官方的承認。


雖然1834年傳教士郭實獵在《大英國統志》明確表明英國主島只有兩個:“英吉利國懸二島北東西三方皆臨大海南隔海對峙佛蘭西”,但是這也成為了清朝的固有印象,在1844年道光期間擔任粵海關的梁廷枬在《海國四説》提到英國:““國曰英吉利......亦曰英倫......三島並懸......凡五十三部皆英倫舊地”,和其他人不同的是,梁廷枬提到了為何將其稱之為三島的理由:“三島孤懸大西洋中,迤東兩島相連曰英倫,北曰斯葛蘭......西別一島為以耳蘭”。


原來梁廷枬將馬恩島(截止到目前,馬恩島屬於英國王室屬地,但是在法律上不是英國一部分)誤認為英國領土,然後加上蘇格蘭和愛爾蘭就構成了所謂的三島,當時的清廷,已經和西方進行交流,而梁廷枬的《海國四説》成為了和洋人打交道以及外派官員幾乎是人手一本的指南,英倫三島的概念也就深入人心。

在眾多大臣的奏摺中,英國也就通通變成了三島。比如光緒初期李鴻章的奏摺:“英之立國在海中三島物產非甚豐盈”,1892年外交大臣薛福成彙報給光緒的《出使四國日記》:“英國户部核算三島民數目共三十五兆二十四萬六千五百餘人”。


到了後來,雖然隨着對英國的深入瞭解,人們都知道,英國實際上只有兩個島嶼,但是也都將錯就錯的將其稱呼為三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