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與葡萄一起,智慧生長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經典

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台,探索農村學校現代化教育變革的路徑,2020年12月28日,由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指導,北京市密雲區巨各莊鎮中心小學主辦的人工智能項目推進會在巨各莊鎮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巨小)成功舉辦。

人工智能正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且目前正逐步進入中小學課堂,深入到基礎教育領域。北京市密雲區教委非常重視人工智能項目在中小學開展與實施。在密雲區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與應用實驗校”“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示範基地”“智慧後勤示範校”相繼落户到巨各莊鎮中心小學,為學校的持續優質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推進會以人工智能教育與項目制學習為主題,教育部教育裝備與研究中心主任曹志祥,國家督學、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劉可欽,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兼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聶延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賈積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餘清臣,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傑,中關村第三小學黨委書記石磊,首都師範大學博士高潔等相關專家和學者出席會議。

推進會上,密雲區教委信息中心主任張學虎代表區教委致歡迎詞。巨各莊鎮中心小學孫翠明校長就人工智能校建設基本情況向參會專家及與會領導作了詳細彙報。據介紹,本次推進會具有融合性和引領性,參與指導工作的既有專業從事教育基礎理論、教育技術研究的學者,又有項目制學習的實踐家;既有教育理論高度的引領,又有實踐經驗的分享,更有懂教育、愛教育的教委領導支持。會議現場,討論熱烈,精彩紛呈,專家們站在不同視角、不同角度對農村學校如何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問題加以闡述,直指教育核心問題。

紮根

聶延軍在發言中説,“種樹先培根,育人先育心”,人工智能教育進學校、進課堂,無論如何,立德樹人的教育之根不能丟,人工智能倫理道德與社會責任教育是中小學階段開展人工智能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務,也是新時代的育人目標之一。

曹志祥表示,“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學校要保持它教育第一位的教育屬性,預留教育可能性和教育空間,我們要做的不是把最先進的技術搬到校園裏,校園裏的‘AI+夢想空間’實驗室,可以遵循適用原則、夠用、好用、想用、會用、管用的‘六用’原則,建成一個師生家校共同發展的育人共同體。”

餘清臣是巨小葡萄樹文化的提出者,也是伴隨巨小葡萄樹文化成長的巨小老朋友。餘清臣首先梳理了巨小為什麼要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做“AI+夢想空間”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目標是什麼等根本問題,圍繞人工智能在學校的定位和作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角色,結合巨小自身的特點,就師生適應人工智能以及教師角色的轉換、學校課程的改造等,提出了諸多頗具建設性的建議。他期待巨小正在做的“AI+夢想空間”實驗室能夠打造成在農村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樣板校,讓師生藉助人工智能變得更有熱情、更具活力,玩出人工智能的美麗,成為開發人工智能的人,創造人工智能的人。

融合

“學科的融合,特色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歷史的融合”,聶延軍在發言中如是説,道出了與會專家們共同的心聲。

賈積有在推進會上首先提到了“融合説”。他説,巨小的人工智能教育要與校園文化融合起來,要與學校課程融合起來。比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把課程開到師生熟悉的葡萄園裏。“在葡萄園上勞動課時,藉助於教育技術,比如傳感器、程序控制等,既可以讓孩子們描述葡萄生長的細微變化,還可以讓孩子們藉此表達自我感受。”

就融合話題,曹培傑從系統論的角度做了進一步闡述,並就此提出了“三化”建議:加強空間技術課程化、課程特色化、特色體系化。他表示,加強課程與技術的融合非常重要,比如這個課程體系,它和學校的辦學特色、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理念等緊密聯為一體的,對於“AI+夢想空間”人工智能教育來説,做好課程體系,做出體系的變化特色,對一所學校而言非常重要。石磊從學科融合的角度談融合。

作為中關村第三小學學科融合的親歷者和實踐者,石磊特別談到人工智能在學校教育中的融合作用:“把它應用到各個學科當中去,而不僅僅單把它作為一個信息化學科來看待,一定要讓它變成我們成長所需的‘葡萄糖’,促進各個學科的融合成長。”

延伸

如何藉助於人工智能開展項目制學習,這也是推進會上專家們廣為關注的重要話題。

在這個話題上,曹志祥舉了石景山某學校生物老師帶領學生研究玫瑰花、種植玫瑰花、義賣玫瑰花、深加工玫瑰花等的一個項目學習的例子,一下子打開了與會者的話匣子。劉可欽藉此分享了中關村第三小學一個具體生動的示例:三小與江西牽手校開展的“把蜜薯賣到北京”的項目。北京和贛州兩地的孩子們從蜜薯為什麼這麼甜開始研究,到蜜薯的吃法兒,再到蜜薯的運輸和義賣......一塊小小的蜜薯,從贛州運到北京,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技術,都離不開人工智能,藉助於這一項目,兩地孩子研究得津津有味,腦洞大開,教育的魅力、學習的樂趣自在不言中。

劉可欽説,就巨小的葡萄而言,學校可以將其延伸至以下四個方向來讓項目“生長”起來:一是現代科技農業探索鏈,二是現代工業探索鏈(釀酒,機械化),三是新零售探索鏈(網上銷售平台),四是文化傳承探索鏈(酒文化),可以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級為單位實行項目輪換,再生的課程建設也就此有了無限延伸的可能性。

具體到巨小的人工智能項目制學習,劉可欽説,學校應根據孩子的興趣,樹立玩中學的理念,小學1-3年級的人工智能課不要有高深的理念和繁難的程序設計,只要讓學生體驗,真實體驗、完全體驗,在體驗當中學生便會內化形成編程式思維。學生們在實驗室打好基礎後,葡萄園也好,校園其他地方也好,校園處處是課堂,校園處處都可以藉助人工智能的力量變得更智能,既可以開拓師生的視野,又可以強化師生的主人翁意識,當眾人都有一顆想讓“咱家”更美麗的動機時,做創造人工智能的人、開發人工智能的人的蔚然之風會就會悄然興起。在此過程中,人工智能教育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慢慢影響着、改變着師生的意識、思維。

生長

美國教育家杜威説:“教育即生長”,生長是紮根融合,生長是無限延伸。

推進會上,曹志祥多次提到“生長”二字,“人工智能即是工具,又是課程,我們要藉助於人工智能做生長教育。生長便有活力,生長便是活力,生長教育觀為巨小深入實施活力教育提供了思考方向。”

巨各莊鎮中心小學校長孫翠明表示,將帶領幹部教師因地制宜,不斷創新,紮根農村小學辦優質教育。在學校葡萄樹文化教育品牌的引領下,藉助優質的專家資源,智慧性開展人工智能校建設的項目研究工作,邊學習邊實踐,邊反思邊提升,為打造優質教育和為人民滿意的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密雲區教委小教科科長鄭立華全程參與此次活動並作簡單的總結,她希望巨各莊鎮中心小學藉助各位專家前瞻的理念和高端的引領,紮紮實實做好項目推進工作,也懇請專家們把前沿的教育理念帶到密雲,推動密雲區教育更加優質均衡的發展。

會議將近結束時,聶延軍提出的“與巨小一起智慧生長”的觀點,博得了與會人員的一致贊同。一起生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學生與教師一同成長,教師與學校一起成長成,無限可能就是巨小未來的模樣!

據悉,學校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全方位推進課程改革。秉承活力、美麗、豐饒的“葡萄樹教育”辦學理念,結合鎮域資源,把葡萄種進校園、種進班級,構建“創建葡萄樂園、探究葡萄科技、塑造葡萄精神、感受葡萄文化、開發葡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培養美麗靈動的陽光少年,探索出一條從葡萄科技到葡萄課程再到葡萄文化的農村小學優質發展之路。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優秀示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教學實習實踐基地、北京市科技教育示範校、北京市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先進單位、北京市文化建設示範學校、首批首都文明校園、北京市科研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黨支部被教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連續多年獲得密雲區教學改革成果獎、密雲區素質教育評價優秀單位、密雲區優秀師德羣體等榮譽。(北京市密雲區巨各莊鎮中心小學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