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名牌大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説
現在隨便在大街上拽住一個父母,問他們對於孩子哪方面最擔心?
相信“學習成績”一定是非常大眾的答案。家長拼命地給孩子送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讓老師幫着開小灶,為的是什麼?
不就是等着金榜題名時,能安安心心地坐進名校的教室裏!但考名校真的這麼重要嗎?
直到有一次我聽李玫瑾教授的演講,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她説:“我寧願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一定讓他活得快快樂樂”!
為什麼孩子快樂比上名校更重要?
對於一些“虎爸狼媽”的家庭來説,這種觀點八成不會認同。但李玫瑾教授的話不得不聽,她是犯罪心理學教授、也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她都是通過案件去追溯孩子的心理,所以她的觀點獨到又犀利。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心理陽光比智力更重要。如果一個孩子智力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心理不陽光,一旦人生到達了一個高度,自己無法排解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李玫瑾教授,這種觀點,看起來犀利但是和梁啓超的育兒觀不謀而合。
梁啓超在給自己的女兒梁思順寫家書的時候,就曾提到功課絕不責備!也就説梁啓超並不在意孩子學習如何,但梁啓超要求孩子無論遇到何種境遇,常常是樂觀的。在這種教育觀下,梁啓超家庭有“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之稱。可見,成績與孩子的成就真沒那麼多關係!
心理學家Barbara Fredrickson 就指出:良性的情感,會拓寬我們的精神關注點。會讓人變得更有創造性,生活更有滋味。
如何培養出樂觀的孩子?
一、父母要是樂觀的人
幸福心理學家Christine Carter説過:快樂是通過各種不同的正面情緒積累而成的,因此孩子們從日常生活中學習或模仿來的影響,會漸漸大於與生俱來的特質。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會觀察父母的日常情緒,有些事家長不在意,孩子卻真真的看在眼裏。孩子會把這些情緒模仿在自己身上,遇到相似情景進行模仿,最終發展成自己的性格和心態。所以父母首先要樂觀!
二、生活中儘量少地使用“禁止詞彙”
匹茲堡大學有兩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抑鬱的人:積極想法和消極想法為1:1;不抑鬱的人:積極想法和消極想法為2:1!
不行、不許、閉嘴,這些詞彙請儘量少地使用。曾經有一項調查,發現貧民家庭和富裕家庭最大的一個區別,就在於禁止詞彙的使用頻率,貧窮家庭裏更喜歡用“不許,禁止”這類的詞彙,這樣的孩子長大更悲觀,更恐懼面對新挑戰,面對新環境時會不自覺地使用“不要”這種詞彙!
三、給孩子講故事,塑造性格
別管哪個年代的孩子,都很喜歡童話。那你思考過為什麼童話故事對於孩子的吸引力嗎?童話能夠幫助孩子處理內心的衝突,塑造良好的性格。家長要利用好睡前故事、利用暗示的力量,培養出一個樂觀自信的娃!
比如我經常會給孩子講《歪歪兔全情商彩圖注音讀本》這套書中的《性格教育故事》,通過三個有趣的童話幫助孩子塑造勇敢、樂觀、自信的性格。
《只有一種顏色的城市》這個故事,講述歪歪兔來到了一個只有一種顏色的城市時,其他小動物只會抱怨,但是歪歪兔卻會用樂觀的眼光看待事情的變化,可以改變世界。
《乘着風箏去旅行》,講述的是一個小螞蟻,不小心爬到了風箏上,結果風箏被放飛了,因為恐懼螞蟻被嚇哭的故事,但最終它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成為了一個勇敢的螞蟻。
《與眾不同的兔子》,講述了一直自卑的小兔子,從內心想要變得與眾不同,於是它想盡辦法去改變,終於在改變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優點。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信,兔子也發現了自信的秘密,其實自信一直就在它的身體裏,只是一直等待着被發現了。
我個人認為,想要通過給孩子講故事塑造性格,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兒,但是通過童話故事的力量卻能扭轉孩子的內心世界,這種力量是四兩撥千斤。
梁啓超先生曾表示:“我以為一個人什麼病都可以醫,唯有‘悲觀病’最不可醫”。因為它會腐蝕人的心靈,所以從今天起,我但求孩子樂觀自信,而非要進什麼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