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英國崛起之謎——一個貧弱島國,憑什麼成長為全球霸主!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經典

眾所周知,英國是海洋時代的世界霸主。15世紀末,新航線開闢,大航海時代來臨,海洋文明正式取代大陸文明,成為人類文明的主流範式。而在這個過程,英國脱穎而出,成為海洋時代的最大受益者,從偏居亞歐大陸西北海上的貧瘠島國,一躍成為殖民地覆蓋五大洲,影響力遍及四大洋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超級帝國。直到今天,説起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大家首先想到的,並不是如日中天的當下全球霸主美國,而依然是當年那個威風赫赫的大英帝國。

當然,英國得以崛起,是借了歐系文明崛起的東風。由於搶佔了人類文明變革的先機,歐系文明在近代全面崛起,徹底壓倒農耕時代的其他同類對手——伊斯蘭、華夏、印度等傳統文明,牢牢佔據人類文明的高地。
不過,即便歐洲崛起勢在必然,但最後成就全球霸業的是英國,這個還是多少有些詫異的。畢竟,論先機,英國並不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者——甚至連先行者都算不上。在它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他們的海洋之路,都走在英國前頭。論國力的話,作為在英國邁向海洋的過程中,它還面臨着西班牙、法國的強勢競爭——而這兩家的國力當時都遠超英國。甚至論商業文明繁榮程度,英國也遠不如小小的荷蘭。
但是,最後,英國卻壓過了一眾歐洲競爭對手,成功的站到了萬山之巔。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既沒佔到風口中央,本身實力也一般般,甚至看上去頗有些土包子相的英國,會在這場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成為最大的王者?
在雲石君看來,這主要有三點原因。
首先是英國的特殊地緣區位。隨着新航線的開闢,大西洋沿岸國家因着近水樓台的地利之便,取代了歐陸或者地中海國家在貿易當中的優勢地位。
英倫三島本身就在大西洋上,所以它當然也是這一波貿易中心變遷的獲利者。但如果僅就與此,還遠不足以奠定英國的優勢。畢竟大西洋區域國家又不是它一個,葡、西、法、荷這些都是在大西洋沿岸。而且這些國家區位上相比英國更加偏南,距離新航線更近,所以按理説反而更具相對優勢。如果僅僅是因為一個毗鄰大西洋,那英國即便能獲利,最多也不過就是別人吃肉自己喝湯的級別,想吃肉,甚至成為頭號吃肉玩家,這個是不可能的。
但是,相較於葡、西、法、荷,英國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它是一個遊離於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一道英吉利海峽,將其與歐洲大陸隔離開來,給英國帶來了天然的安全,也有效的阻斷了歐陸紛紛擾擾給英國的羈絆。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歐洲大陸邦國林立,各國間地緣關係緊密,自古就是紛爭不斷,極易引發衝突。雖然隨着大航海時代開啓,向海外發展、掠奪殖民地成為主流的發家致富方式。但歐陸本土的各種結構性地緣衝突並不會因此消失,相反,隨着各家實力因海外掠奪不斷增強,戰爭資源不斷豐富,而越來越有激化趨勢。無論是出於保衞國土,還是拓展勢力範圍,壓制對手,大家都有慾望,有動力跟身邊的強盜同夥火併。而地緣關係的緊密,也在客觀層面,使得這種火併更加容易,造成的傷害和影響更大。
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這麼被耗死的。作為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這對伊比利亞兄弟可以説是這波人類文明變革中最先吃到螃蟹的。只不過,歐陸的諸多紛爭,極大的消耗了兩國的實力,葡萄牙就不用説了,幾乎活生生被西班牙給耗死;而西班牙本身,除了在海上跟英國耗;更重要的,歐陸範圍內,還跟葡萄牙、法國、尼德蘭(荷蘭)乃至於意大利等一系列國家交鋒——這種博弈,既有其實力膨脹後的天然衝動,也同時也有其作為歐陸國家,為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而不得不為之舉。但不管是哪一種,西班牙也都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將從海外掠奪的資源逐步消耗殆盡。

但英國就不同了。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地緣格局決定了,它天然帶有一定的孤立主義傾向;而且,就算英國有經營歐洲大陸的慾望,英吉利海峽的存在,在保障它本土安全的同時,也阻礙了其向歐陸的影響力滲透和傳播——這一點,英法百年戰爭中的表現已經十分明顯。
當然,即便有這諸多困難,也未必完全能夠打消英國對歐陸的覬覦。尤其是伴隨着海外殖民的成功,英國實力不斷增強,這種情況下,經略歐陸,也未必不能成為一個新的選項。
但是,英國如果真的要這麼做,除了英吉利海峽的阻斷外,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與英倫三島隔海相望,地緣關係最緊密的,同時也是英國向歐洲滲透最合適的第一站國家,不是別人,正是法國!
法國是什麼實力,瞭解歐洲歷史的都知道。中世紀就是基督教世界老牌大國,在歐洲也算得上是地盤大,人口多,而且自然條件也十分不錯。隨着近代來臨,坐擁地中海、大西洋兩條海岸線的法國不僅沒有衰落,反而也跟上了新航線的東風,所以實力不僅沒有衰落,反而同步增強,政治上也逐漸結束了中世紀的封建邦國制度,中央集權程度大大增強,在西班牙衰落後,法國更是成為當之無愧的近代歐陸第一強國。
當然,法國也不可避免的深陷歐陸消耗的泥潭。不過,法國畢竟不是西班牙,其本身的地緣資質要比西班牙好的多,所以法國在歐陸的種種作為,雖然也極大的消耗了其之國力,但依然沒有衰落,仍保持了極強的實力。
這就給英國的登陸造成了極大的困難。英國要想登陸,就必須與法國正面衝突——而這對英國來説,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客觀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緣政治格局的不利,意味着英國的歐陸野望註定只能是徒勞。與其白白消耗國力而徒勞無功,還不如認清形勢,將主要精力放在海外,至於歐陸,只需要均勢制衡,讓歐陸維持分裂格局即可——這種程度的投入,對國力的消耗無疑要小得多。
一道英吉利海峽,在地緣層面大大增強了英國的安全係數;而同樣是這道英吉利海峽,以及海峽對岸強大的法蘭西,又讓英國不得不打消直接登陸的戰略慾望。這種情況下,英國一方面得以專注海外,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規避歐陸列強之間的消耗。為後來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空間。
再次,英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分權制衡傳統,為英國真正意義上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之前的《地緣政治188——泥腿子出身的英國,為什麼能成為現代西方文明的引領者?》,英國是現代西式政治制度的先驅,分權制衡理念在英國,要比歐陸其他國家貫徹的更徹底。
這套制度下,王權受到了極大遏制。資產階級革命後就不説了,哪怕是在17世光榮革命之前,英王的權力,比起歐陸絕大部分大國國王而言,也是有所不如的。
這就給貴族和後來的資產階級崛起帶來了空間。比如同為搶掠,其他國家主要是政府主導,奪取來的物資也大多歸入政府和王室。而無論是王室還是政府,他們都不是生產主體,拿了這些財富,用處無非就是兩個——要麼就是奢靡揮霍,要麼就是擴軍征服。而這兩項,都對生產技術提升沒有用處。
但英國不同。英國王室和政府沒有這麼大的權力和力量,所以英國的殖民擴張過程中,非官方勢力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早期,英國海上發財主要靠劫掠貨船——而主導的則是海盜,伊麗莎白一世則是跟他們合作,給他們政治庇護,發劫掠證,給他們封爵,分享收益。後來的海外殖民,無論是東印度公司,還是北美清教徒,都有着強烈的非官方色彩,王室和政府在其中的分量相對有限。
既然海外擴張中大量依靠非官方勢力,那麼相應的,在財富分配上,王室和政府當然只能分享其中一部分而已,其他的都被那些暴發户、資產階級所有。財富到這些人手上後,由於他們並不像王室甚至貴族那樣,有天然的政治特權,所以他們雖然也要揮霍,但同樣也會想辦法持續穩定的創造財富,將錢投入到生產行業,這樣就帶動了生產技術的進步,最終引爆工業革命,推動英國成為第一代世界工廠。
這就奠定了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基石。僅憑殖民地掠奪和貿易,固然能聚斂起大量的財富,但只有建立起強大的工業,國家實力才有穩定的支撐。在所有的近代歐陸國家中,英國的工業化啓動最早,規模最大,所以英國的實力基礎最為牢固,這又反過來,推動了英國海外殖民事業的進一步擴張。

至於其他國家,西班牙王室將掠奪的資源揮霍一空——要麼奢靡浪費,要麼一味擴軍備戰,最終落得個山空海落。荷蘭雖然商業文明發達,但國土面積太小,發展工業空間不夠,所以也難成大器,在英國崛起後被其擊敗而沒落。
只有法國,在這方面表現的相對好點,加上其本土的地緣資質也確實不錯,所以依然能維持強國地位。但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影響力更大(畢竟是歐陸大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天然要強於英國),但程度上卻並不如英國徹底,加上深陷歐陸紛爭,所以雖然也能保持強國地位,但比起英國來,始終還是差了那麼一口氣。
這就是英國在大航海時代中笑傲羣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