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先救誰”的人生難題,從古人身上學智慧

【裴松之注三國志】:太祖曰:“孤反,鄴守諸君必將來迎,今日明旦,度皆至矣。其不來者,獨有邴祭酒耳!”
面對“先救誰”的人生難題,從古人身上學智慧
這也是一個古老的難題:當你的媽媽、妻子、孩子同時掉進了水中的時候,你先去救誰?
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説我要先救媽媽,因為人的一生中,媽媽是唯一的;也有人説我先救妻子∶因為妻子與我共患難。
正常情況下,回答“先救媽媽”的,有很大的機率會被一腳蹬開,讓情感專家來分析,大概會説,這種問題就沒有標準答案,無解。
面對“先救誰”的人生難題,從古人身上學智慧
不相信,不甘心,想要自己找到答案,那麼有國外的例子可以參考,有一個小故事“從最近的目標開始”,
一次,法國一家報紙舉行了一次有獎競賽。其中,有這樣話題: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只允許搶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結果在該報紙收到的上萬張回答中,法國著名作家貝爾納獲得該題的獎金。貝爾納的回笞是這樣的。“我先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雖然聽上去有道理,但對於這一道送命的問題,似乎不能從中找到有用的幫助。
面對“先救誰”的人生難題,從古人身上學智慧
裴松之注三國志
《三國志》中出現的太子就是曹丕,在幾十人的宴會上,他當眾問大家:對於得了不治之病的主公和父親,應該救誰?
面對“先救誰”的人生難題,從古人身上學智慧
對比兩種情景,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相似性:男孩面對女友提出的“送命”難題,需要小心作答,否則會失去歡心;臣下面對君主提出的刁鑽問題,答得不好,輕則失寵,重則送命。
那麼,邴原是如何回答的?同樣是無解的難題,為什麼邴原的答案能夠讓刻薄寡恩的曹丕滿意?從中現代的人們又可以學到什麼?
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前,先來看看曹丕是怎樣一個人。魏文帝不僅對待親兄弟刻薄寡恩,對待大臣也心胸狹窄。例如,在曹丕是太子時鮑勳得罪過他,等曹丕登基後,就抓住鮑勳的小把柄不放,藉機處死他;即使對胞弟曹植,如果不是卞太后求情,也不會手下留情。
面對“先救誰”的人生難題,從古人身上學智慧
所以,既然深知曹丕的為人,在回答時,邴原不可能不慎重考慮曹丕聽到答案後的反應。
在問到邴原時,他帶着怒氣,面色不渝的回答:“當然是父親”。
值得一提的是,聽了邴原的回答,曹丕也沒有再為難他。
面對“先救誰”的人生難題,從古人身上學智慧
而對於曹丕的反應,可以有多種解答。
第一種,記恨在心,留待日後報復,或者不再重用。
對於君王來説(曹丕雖暫且不是,但也是未來的主君),試探眾人的心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下屬不能同心同德,自然不會視作股肱之臣。前幾百年有著名的“指鹿為馬”,曹丕雖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同樣的事,但小試一番也無傷大雅。既然連想法都不願意尊上,那麼邴原在曹丕心目中的位置,只會直線下降——體現在男女之間,便如同女孩馬上晴轉多雲。
第二種,也是可能性更大的推測,瞭解邴原的為人,不以為意
中國一向有酒桌文化,即使在現代,酒席上沒有順從領導,掃了領導的面子,時後肯定避免不了穿穿小鞋。在古代,講究尊卑高低,雖然是在比較隨意的宴會上,曹丕作為地位最尊貴的主人,哪怕説幾句戲言,也不希望賓客輕慢回答。
面對“先救誰”的人生難題,從古人身上學智慧
那麼為什麼曹丕能夠接受邴原的“反骨”呢?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人。三國時魏國人。家貧、早孤,有邴原泣學故事。年輕時和管寧、華歆同遊,合稱“一龍”,華歆為“龍頭”,管寧為“龍尾”,邴原為“龍腹”。初為北海相孔融所舉。曹操為司空,任原為東閣祭酒。建安十五年(210),任為丞相徵事,後又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
應該是邴原一貫的言行讓曹丕明白他的為人:堅持原則和剛正不阿。邴原之前在輔佐孔融時,也説過關於君子慎言的話。
面對“先救誰”的人生難題,從古人身上學智慧
而且,邴原一向不喜奉承,這一點連曹操也深為了解。
所以,雖然曹丕無情殘忍,令人畏懼,但邴原仍然坦然的回答不同的意見,表現的也與他一貫的為人相符:邴原心中能把持信念,不會曲意待人,所以,曹丕不以為怪。
在封建時代,邴原的“守道持常”可以成為士大夫的楷模;而千載之後,邴原仍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不懼權貴,保持人格尊嚴的品行。其實,邴原的故事也可以為人生難題提供思路。
再回到最開始討論的“先救誰”問題,婆媳之間的關係,以及怎麼和諧處理未來家庭的矛盾,屬於家庭倫理討論的範圍,不在這裏展開。然而,倘若一貫的表現,已經讓女孩看出了男孩的顧家、孝順——對父母孝順是理所當然的事,在問出人生難題時,她心裏已經對會聽到的答案有了準確的預期,如果不滿意“先救母親”的回答,那麼,還真不用在意呢;不是一路人,何必勉強。
從邴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君子之道,也有可以學習的智慧。
〈參考〉
〈完〉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9 字。

轉載請註明: 面對“先救誰”的人生難題,從古人身上學智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