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華考試出上聯“孫行者”,大部分人交白卷,只有一人獲得滿分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經典

清華大學作為我國目前最高級的學府之一,自然是很多學生們夢想中的大學,面對着它如此之高的錄取分數,不少人也只能望洋興嘆。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是在1911年由清政府使用“庚子賠款”建立,是一座留美的預備學校。而發展到今天,清華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不少為國家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都是清華校友。

在這些人中,就有一位名為陳寅恪的國學大師,這位大師在我國古典文學以及語言學、歷史學等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就,是一位學富五車的大才子,更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因此在清華大學進行錄取考試的時候,陳寅恪自然就成為當時中文系題目的出題人。清華考試出上聯“孫行者”,大部分人交白卷,只有一人獲得滿分。

陳寅恪對於中文系之前出的考題一直都非常不滿意,認為這些考題未免太過俗套,根本就測試不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於是輪到他出題的時候,題目就非常的言簡意賅,只有短短的三個字“孫行者”,但卻是一副對聯的上聯,考生才需要對出下聯。

對於這個對聯,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非常奇怪,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對聯從來沒有如此之短的。俗話説的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其實三個字的對聯在我國古代的對聯文化中確實存在,一般人們都將這種對聯稱為“無情對”。

所謂的無情對,就是僅僅只講究上下聯的字詞相對仗,內容確實互不相干,那首裏的句子必須具有完整的意義,有這樣才能讓人們感覺到出其不意,妙趣橫生。比如明成祖朱棣就出過僅僅只有兩個字的上聯:色難,想要讓大臣們對出下聯。就在朱棣説出要求以後,解縉就站了出來説道:“容易”。朱棣對他説:“既然容易,那你就快點對出下聯吧”。但令他沒想到的是,解縉卻説自己已經對出了下聯。朱棣一時間還沒有反應過來,後來仔細想想才明白,原來解縉最初的下聯就是“容易”。“色難”對“容易”,上下聯字字相對,卻完全沒有任何聯繫,可謂是妙趣橫生。

而這次陳寅恪先生出的這一上聯也是難倒一眾考生,不少人甚至都交了白卷。其實當時陳寅恪先生已經在心中給出了兩份答案,一個是“王引之”,另一個就是“祖沖之”。但令他沒想到的是,這道考題居然難倒了這麼多人,看到最後只有一位考生的回答讓他感到滿意,並且給了滿分,而這位考生就是後來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周祖謨,他給出的答案則是“胡適之”。

陳寅恪先生在看到周祖謨對出的下聯以後,就發現了其中的妙處。“孫行者”對“胡適之”,“孫”和“胡”都是人們的姓氏,而且這兩個字在加上偏旁“犭”後就可以組成“猢猻”一詞。而“行”在古語中有“去”之意,而“適”則是到來的意思,兩者相對。“之”和“者”都是虛詞,兩者相對完全沒有任何的問題。

清華考試出上聯“孫行者”,大部分人交白卷,只有一人獲得滿分。通過這一題目,陳寅恪先生髮現了周祖謨這樣一個在語言學方面很有造詣的年輕人,只是後來因為家裏的經濟原因,周祖謨並沒有能夠去清華深造,而是選擇學費相對便宜一些的北大。但他也並沒有辜負陳寅恪先生的賞識,在語言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高深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