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維納斯羣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又稱“福島戰爭”。是1982年4-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是二戰後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一次海陸空聯合作戰。
談阿根廷為什麼對英國馬島發動軍事行動,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
英阿兩國對馬島主權的爭議,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也經歷了漫長的鬥爭。雙方爭議的焦點是“誰先發現和有效佔領這些羣島”。
最早文字記載,英國“幸福號”船長約翰·斯特朗於1690年發現兩主島之間的海峽,並以時任英國海軍司庫福克蘭子爵的名字命名為“福克蘭海峽”,並且首次登上該島。之後,英國便稱該羣島為“福克蘭羣島”。
十八世紀之後,法國、西班牙、英國人你來我住,直到1820年11月,由阿根廷戴維·朱厄特海軍上校在索萊達港宣佈主權。自1823年起由巴勃羅·阿雷瓜蒂任總督。
10年後,1833年1月2日,英國約翰·詹姆斯·翁斯洛艦長率領“史詩女神”號護衞艦開進東島的索萊達港,宣佈行使英對馬島的主權。阿駐馬島的海軍中校何塞·瑪麗亞·皮內多總督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諾艾利斯。此後,馬島長期為英國實際佔領,但阿根廷從未放棄其主權要求,多次對英的佔領提出異議,至今已達一個半世紀。
二、現實的要求
1948年從阿根廷和智利向馬島海域派駐海軍起,英阿兩國爭議不斷;特別是70年代初,勘查表明在馬島南部海域可能存在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和其他礦藏,英阿談判氣氛更是急轉直下,多次談判毫無成果。
阿根廷於1980年代初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的反對以加爾鐵裏總統為首的軍政府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對馬島採取軍事行動,來緩解國內危機。
同時阿根廷出於內政、外交和經濟上的需要,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決定採取包括軍事行動來結束英國對馬島、南喬治亞羣島和南桑德韋奇羣島的實際佔領。
三、地理及軍事力量的優勢
二戰後,英國全球掌控實力下降,但整體軍事實力仍強於阿根廷。但由於地理位置的影響,本土和馬島遠隔萬里,所能派遣投送兵力有限,同時後勤補給壓力大;而阿根廷則在家門口打仗,可以得到陸海空三軍的全面支持,對於後勤補給要求也小很多。
四、對國際支持及英國維護馬島主權的誤判
二戰後英國國力日漸式微,殖民體系也走向崩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以及非洲殖民地相繼獨立。英國的衰落令阿根廷自信可以取得馬島之戰的勝利。同時英國本土和馬島之間遠隔萬里大西洋,要向馬島投送兵力和補給極其困難,而阿根廷和馬島近在咫尺,佔有地理上的優勢;英國工黨上台後不僅執行戰略收縮,還推行全面國有化,英國內部的黨派之爭也將削弱英軍的調度效率。
對於國際上西方大國的支持誤判,開戰之後,法國、美國對英國提供大力支持,同時對阿根廷禁運,造成本身實力就有限的軍力水平進一步下降,無法得到有效的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