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亂67年,五位國君血濺宮廷,“曲沃代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武王伐紂時出動了多少兵力?史料記載是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披甲四萬五千人。如此微薄的兵力,能否控制住殷商的故土遺民呢?答案是不能。這一點,從後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大叛亂以及周公東征便可看出。有鑑於此,周人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將殷商遺族中強有力的大族遷離故土並監視之;二是在殷商故土大量分封姬姓子弟和異姓功臣為大小不等的諸侯。

內亂67年,五位國君血濺宮廷,“曲沃代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西周初期到底分封了多少諸侯?荀子説分封了71個,其中姬姓諸侯獨佔53個;清朝學者顧棟高從文獻中檢索出24姓共130國,加上姓氏不可考的74國,總計204國。如何保證各諸侯國的君位平穩交接?周人出台了一項基本國策,此即是嫡長子繼承製,周天子的王位傳承也包含在這個制度裏。其內容是:周天子的法定繼承人是他的嫡長子,其他兒子無論嫡出還是庶出都要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諸侯的位子由他的嫡長子繼承,其餘諸子分封為卿;卿的法定繼承人也是他的嫡長子,其他兒子分封為大夫;大夫的位子同樣由他的嫡長子繼承,其餘諸子只能做士。周天子相對天下的諸侯王來説是“大宗”;同理推之,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相對眾卿來説,也是“大宗”;卿、大夫、士的關係以此類推。

內亂67年,五位國君血濺宮廷,“曲沃代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嫡長子繼承製一出,果然使政權的交接平穩了許多。但這種“論資排輩”的交權方式雖然可以制止紛爭,也必定會壓抑人才。所以,當週天子的實力不足以彈壓諸侯、諸侯的實力不足以彈壓眾卿,嫡長子繼承製便會被打破,小宗篡位的事情便會一再發生,這種情況到了平王東遷以後尤其明顯。《史記》説“春秋弒君三十六“,《戰國策》説“春秋記乃弒君者以百數”。其實,不管史料記載了多少小宗弒君篡權的事例,其本國動亂的時間基本很短,像晉國那樣國內兵戎相見長達67年,連殺五君而逐一君,鬥爭波及周王室以及鄭、邢、荀、董、虢、賈等數國的內戰卻是僅此一例。説起來,晉國內亂還是晉侯自己釀下的苦酒。

公元前746年,是晉國第十二任國君昭侯即位的第一年。這位新君即位後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分封父親的同母弟成師於曲沃,也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曲沃桓叔。《左傳》裏有這麼一句話,“並後、匹嫡、兩政、耦(ou)國,亂之本也。”意思是妾的地位等同於王后、庶子的權力等同於嫡子、兩位權臣共同執政、大城和國都大小一樣,禍亂就會發生。前三者好理解,最後“耦國”簡而言之就是枝幹不分、宗室大臣的強盛遠超君主。在古典名篇《莊公克段於鄢》裏,鄭國老臣祭足聽説鄭莊公將京邑封給段叔後便馬上跑去勸諫莊公,就是考慮京邑規模宏大,其財富和人口足以抗衡中央。晉昭侯封給成師的曲沃就滿足“耦國”這個條件。更重要的是,曲沃的發展潛力還遠超晉國的都城翼。

內亂67年,五位國君血濺宮廷,“曲沃代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翼及曲沃

仔細觀察地圖可知,古曲沃(即今日的聞喜縣)是晉國通往鎬京和洛邑的必經之地,堪稱翼城的南大門。往來朝覲、商旅不絕,此地必然會成為貨物的集散地。若能合理經營,其經濟之富庶是毫無疑問的。曲沃東南三十里,有名為湯山者,可產銅。在青銅時代,這是事關國之命脈的重要資源;曲沃東北三十五里,有董澤的豐富楊柳,可用來製作箭矢;距曲沃不遠的今運城市一帶,是非常著名的食鹽產地——解池。儲量巨大、加工程序簡單方便,這是解池潞鹽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時至今日,其面積仍有27.3平方公里。

當然,就冷兵器時代的兵爭而言,最終比拼的還是糧草能不能源源不斷地供給前線。這一點,曲沃的迴旋餘地很大。因為曲沃所在的運城盆地不但耕地面積大,貫穿全境的涑水河及其支流還可使其旱澇保收。此外,運城盆地四周環山,每到雨季,洪水帶來的泥土淤積也利於提高土壤的沃度。從用兵方面來説,曲沃緊靠着峨嵋原,若在此地築城戍守,不但可以依託險要阻敵鋒芒,還可對翼城形成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

內亂67年,五位國君血濺宮廷,“曲沃代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如此要地,昭侯為何還要封給桓叔?也許是昭侯昏庸,更大的可能是晉國面臨着嚴重的統治危機。《詩經》裏很多篇章都反映過西周和春秋時期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這種階級對立,雖然沒有周厲王時期的“國人暴動”那麼厲害,也到了不可調和的臨界點。昭侯年紀尚輕,治國理政沒有經驗,既不善理財也不能調和各階層的矛盾,遂使朝廷上下一片混亂。當時立國河東的諸侯國並不只有晉國一家,梁、芮、荀、賈等國的疆域都不讓晉國。另外,彼時的山西境內還有許多彪悍的戎狄部落時刻窺伺着晉國的財富。因此,國內外強大的政治壓力才是迫使昭侯封其叔父於曲沃的真正原因。

史料記載,曲沃桓叔被封於曲沃時已是58歲的老人了,比起剛剛即位的昭侯,他的政治鬥爭經驗自然豐富的多。司馬遷説他“好德,晉國之眾皆附庸”。大意是桓叔就封后在曲沃實施了一些善政,廢除了許多百姓不滿的政令,給百姓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國人聽説曲沃政通人和,遂紛紛來歸,曲沃開始日益富強。公元前739年,居心叵測的曲沃桓叔發動了第一次政變。他指使不滿昭侯的晉國大夫潘父襲殺了昭侯。可當桓叔趕去就任國君時,卻遭到了晉國正統勢力強有力的反擊,桓叔敗歸曲沃。正統派立昭侯之子平為國君,是為晉孝侯。自此,曲沃和翼城的對立公開化,晉國處於兩個政權並存的狀態。

內亂67年,五位國君血濺宮廷,“曲沃代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公元732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子曲沃莊伯秉承父志,繼續向翼城發動攻擊。此時,翼城遭到了東部山區赤狄的襲擊。《古本竹書紀年》説赤狄的兵鋒已經到了翼城的近郊。如此,在曲沃和赤狄的聯合打擊下,翼城的勢力越加衰弱。終於,在公元前725年,曲沃莊伯攻入翼城,殺死了晉孝公。這一次,晉國正統派的反抗仍然十分激烈。藉助荀國的軍隊,他們擊退了莊伯,復立孝公之子郄為新君,是為鄂侯。此戰後,莊伯效仿翼城,也引來了外援。令人不解的是,周天子作為宗法制的最大受益人也參與了進來。

史料記載,“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眼看莊伯就要登上晉君的寶座稱孤道寡,周桓王卻突然改變了態度。他先是立鄂侯之子光為晉哀侯,隨後又命虢國君主仲率王師討伐莊伯。此時的東周王朝還未經歷繻葛之敗,周桓王自感成周六師戰力尤存。加上虢國等一干僕從國,對付一個曲沃莊伯當然不在話下。慘敗的莊伯抑鬱而終,臨死前將奪位的夢想交給了其子武公。

內亂67年,五位國君血濺宮廷,“曲沃代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曲沃武公整整養了六年傷。此期間,武公一面應付着王師的討伐,一面應付着荀、董、鄭、邢和晉哀侯的聯合進攻。曲沃武公的不斷退卻滋長了晉哀侯的輕敵之心,在公元前706年,曲沃武公趁晉哀侯不備,在陘庭伏殺了晉哀侯。晉人不屈不撓,再次擁立哀侯之子小子為晉君。四年後,武公又設計誘殺小子侯。這次,周桓王再度出手,他覆命虢仲討伐曲沃,並立哀侯之弟緡為晉侯。到了公元前705年,周桓王再度糾集芮、梁、荀、賈四國討伐曲沃。

內亂67年,五位國君血濺宮廷,“曲沃代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推測武公並未直面王師,而是採取了避敵鋒芒的方針。畢竟周桓王年老體衰且有繻葛之戰的箭傷,加之其次子王子克覬覦桓王長子的嫡位,東周的軍事優勢不會保持很久。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曲沃夯實基礎,等待翼城進一步衰弱,等待國際局勢變化。這一等,就是28年。這期間,中原經歷了鄭國霸權衰落、楚國吞併江漢、齊桓公繼承君位等大事件。公元前678年,即齊桓公於甄地召集諸侯會盟的第二年,也是周王室的頭號打手,虢國君主虢公林父去世的前一年,曲沃武公再次攻破翼城,消滅了苟延殘喘的晉公室。史載武公盡取晉國重器寶玉賄賂周室新君惠王,得到了天子的認可,正式成為了晉國國君。公元前677年,曲沃武公去世,其子詭諸繼位,是為晉獻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33 字。

轉載請註明: 內亂67年,五位國君血濺宮廷,“曲沃代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