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皇上駕到,眾臣早朝”、“有本啓奏,無本退朝”,這是清宮影視作品中十分常見的兩句台詞。也讓人自覺不自覺地認為,清代的皇帝每天都要上朝的。其實,還滿不是這麼回事。
皇帝上朝是天經地義的,歷朝歷代的皇帝莫不如此,清代自然也不例外。但這並不説明清代的皇帝每天都要上早朝,而且都是在天不亮就起牀,在太監的引導下款款地在龍椅上坐下,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禮。
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各位讀者,官方史料中從沒有記載清代有“早朝”制度,這與清代政體的運作不無關係。凡軍國重事,向來注重保密,絕不會在朝會上公然提出,並給出處理意見。
清代並沒有固定專設的早朝,更不會在太和殿舉行。如果説有,那御門聽政多少有些類似,但地點卻不在太和殿。太和殿作為國家最高的建築等級,只有在皇帝登基、親政、大婚、萬壽、元旦等重要節日才會在太和殿入座,接受羣臣的朝賀。注意,這裏所説的是朝賀。
那麼,清代皇帝處理政務的地點在哪裏呢?其實也不固定,如順治初年,紫禁城三大殿被燒燬,多爾袞攝政,其辦公聽政的場所就設在武英殿。順治親政後,修復了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宮,國事大多在那裏處理。
清代沒有天不亮就召集羣臣站班的制度,清初時期,都是六部將要辦的事務,彙總到內閣,然後由內閣向皇帝彙報。比如康熙帝剛繼位時,年僅8歲,當時的主要工作還是上學,政務由四輔臣負責,即便康熙帝聽政,也是在他放學以後、午飯之前。
康熙帝親政後,實行了“御門聽政”,一般情況下,冬夏早上六點,春秋早上五點,起先是在乾清門,後來改在了太和門。康熙帝很勤政,他在位期間,凡是在京,都不會缺席御門聽政,比如平三藩、收台灣、抗擊沙俄等重大決策,都是在御門聽政中決策的。
不過,康熙之後的帝王能堅持御門聽政的已經不多,雍正、乾隆尚且能勉強維持,而到了道光以後,御門聽政基本就廢止了。
再從百官的角度來看,清代其實也沒有實行早朝制度的必要。至於文武百官齊集一堂的時候並不多,無非就是些重大典禮之類的,一年算下來也不會超過20次。因此百官上朝不過是一種象徵性的説法,能夠直接向皇帝啓奏政務、一起辦公的,決不是百官,而是極少數的幾個人。
雍正時期,由於西北軍務繁雜,外廷與內廷之間的溝通不便,且不利於保密,於是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負責的都是軍國重務,因此軍機大臣每天早上必須向皇帝奏事,地點都在養心殿西暖閣。
如果遇到突發事件,皇帝也不會召集滿朝文武百官,而是傳旨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的官員在養心殿進行朝會議事。至於京堂以下各官,是沒有資格參與這種高級會議的。
此外,還有一點也必須説明,清代起於關外,似乎與生俱來就對關內的氣候不大適應。因此自康熙帝開始,就在京師周圍營建了許多皇家園林。一來是他們認為紫禁城確實不適合居住,尤其是夏天。二來是紫禁城的氣氛莊嚴肅穆,很難有一個放鬆的心情,於是在各處皇家園林中辦公就順理成章了。
比如康熙帝晚年,大多在暢春園,而雍正帝、乾隆帝等後繼之君,大多又在圓明園辦公。不難想象,如此遠的距離,讓百官前去上朝,豈非天方夜譚?
事實上,自雍正以後,皇帝已經不再大早上朝了,這裏所謂的上朝,也就是在養心殿召見軍機大臣。而百官基本就在宮外的六部辦事,有重大事件,先報給軍機處,再由軍機處根據輕重緩急選擇在什麼時間請求皇帝定奪。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的事情軍機處都能解決,所以皇帝真正要處理的大事,並不是很多。
清代皇帝既然沒有上早朝的制度,那麼為何又説是歷朝歷代中最勤政的呢?其實,清代皇帝的很多時間都花在了處理奏摺上面。奏摺是清代特有的一種制度,其本質説白了就是皇帝與大臣私人之間的溝通。
奏摺的內容可以是請安、謝恩,也可以是彙報工作,甚至是民間風俗人情,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各位臣工打小報告,就是讓內外臣工互相監督,互相揭發。
奏摺制度應該説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既沒有明代錦衣衞、東廠那樣的陰森恐怖,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懾作用。清代皇帝大多數時間都花在批閲奏摺上,比如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幾乎天天批閲奏摺到深夜,乾隆帝也是如此。
所以説,早朝這種看起來十分合情合理的現象,在清代並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至於那些天不亮就要起牀,坐着馬車或轎子上朝的官員,大多都是朝廷重臣,一般的官員,還真沒有這個資格。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