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敢入,他在怕什麼?

《史記》載: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啓。
黃帝,被稱作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
黃帝一共有25個兒子,我們只説其中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敢入,他在怕什麼?
黃帝又被稱作五帝之首,這五帝依次是:黃帝、帝顓頊、帝嚳、堯、舜。
看其家譜可以看到,黃帝公孫軒轅先把皇位傳給了孫子高陽,高陽傳給了侄子高辛,高辛傳給了兒子放勳。
作為人類始祖的黃帝沒搞什麼禪讓,帝顓頊高陽倒是出人意表,沒把王位傳給兩個兒子,而是傳給了侄子高辛。史書沒説原因,總之就是這麼傳了。可以肯定的是,這跟禪讓沒關係。
這幾次傳位,都是在近親之間進行的,一切都按部就班,可是到了堯的時候,歷史規律突然被打破了,他玩起了禪讓,把王位傳給了玄孫重華,而且還不是直系玄孫。
話説堯帝年老之後,一個叫重華的人登上了歷史舞台,堯對其心懷芥蒂,總覺得這個人不太安分,可能會對王位傳承帶來威脅,於是不惜血本開始暗中監視這個鋒芒畢露的年輕人。他把自己的兩個閨女娥皇和女英嫁給了重華。
但是重華精明得很,他跟兩個老婆虛與委蛇韜光養晦,三年時間一點野心都沒有暴露出來,通過兢兢業業的工作,終於獲得了堯帝的信任。
站穩腳跟之後,重華開始剪除堯帝的羽翼。
《史記·五帝本紀》載:堯帝有一天突然問大臣誰能繼任自己的位子?當時發言的人有放齊、驩兜和四嶽。這説明,這幾個人不是堯帝的親信,起碼也是近臣了。
這位放齊先生歷史上只説過一句話,“嗣子丹朱開明”成為絕響。
四嶽經常説話,後來又向堯帝舉薦了重華。
至於驩兜,因為對重華並沒有恩惠,而且一直在舉薦共工,所以被重華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終於重華找了個藉口,把驩兜、共工以及三苗都流放了,此外還殺了一個人,就是鯀。
鯀死得很冤枉。
當時,“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堯帝問誰能治水,四嶽説鯀可以,堯帝説鯀不行,四嶽説可以的可以的,於是堯帝就派鯀治水。
治水九年,沒治好,殺了。
注意看看驩兜和共工為什麼被流放?
就是説,驩兜曾舉薦過共工,堯説“不行”,而驩兜還是讓他做工師,共工果然不行。所以重華就向堯帝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把驩兜流放到崇山。
辦事不利,連舉薦之人也要遭殃。
而四嶽呢?他們舉薦鯀,堯帝也是説不行,然後他們也是堅持,最後鯀果然失敗了,為什麼四嶽沒跟着一起倒黴呢?
無他,就是因為他們曾經向堯帝舉薦過重華嘛!
這可是知遇之恩。
歷史上所謂的四凶,驩兜、共工、鯀、三苗,其實都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們即便不是堯帝的左膀右臂,也是“異議分子”,所以必須剷除。
當把堯帝身邊的人幹掉的幹掉,拉攏的拉攏之後,重華便向堯帝下手了,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二妃是誰?
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啊!
如果堯帝把王位禪讓給了舜帝重華,你好我好大家好,二妃為什麼不願意跟自己老公埋在一起?
現在回頭看看黃帝一家的譜系,論輩份,舜帝殺鯀,那是殺了自己高祖父的叔叔。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敢入,他在怕什麼?
這還不算完,他剛殺了鯀之後,就把陰冷的目光轉向了鯀的兒子禹。
他説:“小子,你爹沒把水治好,這事就交給你了,你看着辦吧。”
當時洪水滔天,這是人類從所未遇的大災難,當時禹肯定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而治水不利,則完全可以成為幹掉禹的理由。
所謂斬草除根!
重華,你的心好毒。
但是,口口相傳中,這出悲劇已經被無限制地美化了,看看司馬遷怎麼寫的吧!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首先是想到父親的慘死,然後“勞身焦思”,結果就是過家門“不敢”入。
不是不願意入,是不敢入。
所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説法最初源於《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
這個説法,將“不敢”去掉了,於是悲愴也就沒有了。再之後,後人根據孟子的説法,鋪陳出一個心靈雞湯式的故事。
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的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着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裏拉。大禹深情地撫摸着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如果你覺得歷史久遠無法考證,就不妨想想人性。人性這東西,哪怕幾千年前後,區別也不會太大。治水真的那麼忙,連邁腳進家的時間都沒有?
不是的。
禹怕的不是耽誤治水,而是怕舜治他。
禹像舜一樣韜光養晦,治水的13年,就是培植勢力的13年,舜肯定也沒想到禹竟然能治水成功。在治水的同時,禹不忘收買人心,沒辦法,如果不培育自己的勢力,他難保不重蹈父親的覆轍。
“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就是説,他給民眾分發稻種,又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
鯀治水9年,不成功,被舜殺了。
為什麼禹治水到第9個年頭的時候沒有被殺掉反而讓他繼續治水4年呢?
無他!
禹的羽翼已成。
舜帝動不了他了。
治水成功的禹回到王宮,開始了奪權之路。
有一天,舜帝上朝,禹和伯夷、皋陶一塊兒在舜帝面前談話。然後皋陶就開始指桑罵槐了:“要謹慎對待自身修養,要有長遠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人親厚穩定,這樣,眾多有見識的人就都會努力輔佐你,由近處可以推及到遠處,一定要從自身做起。”
禹説:“對。”
所謂“敦序九族”是幾個意思?
舜把同族而且還是自己祖宗級的長輩鯀給殺了,這能叫“敦序九族”嗎?
皋陶又説:“成就德業就在於能夠了解人,能夠安撫民眾。”
禹這時候就直言不諱了:“都象這樣,即使是堯帝恐怕也會感到困難的。……如果既能瞭解人,又能仁惠,還憂慮什麼驩兜,何必流放有苗呢?”
這是指斥舜帝當年流放驩兜和三苗。
意思是:我娶塗山氏的女兒為妻,生下兒子啓我也未曾撫育過,所以我才能把水治好。
乍一聽是在邀功,仔細琢磨,其實暗藏殺機!重華呀重華,當年被你傷害過的年輕人,要跟你新仇舊恨一起算了。
這麼一搞,舜帝就徹底就孤立了。
而在奪權之前,禹進行了最後一次試探。
啥意思啊?
天子胸中無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萬事都敗壞啊!
這直接開罵啦!當着天下諸侯的面,甚至還有鳳凰和百獸也圍觀了這次直言不諱的攻擊!
而舜帝的反應呢?
帝拜曰:“然,往欽哉!”
舜帝拜答説:“你説的對!以後我們都要努力做事!”
然後呢?
舜徹底垮台了,而禹成功上位。
禪讓只是遲早的事。
堯被禪讓的時候,舜假裝不幹,要把王位讓給丹朱。但是諸侯不傻,所謂槍桿子裏出政權,如果他們真的去拜見丹朱了,那他們就離死不遠裏。
舜被禪讓的時候,禹也假裝不幹,要把王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當然,諸侯也不傻,禹的勢力已經熏天,誰敢找死?
成功登頂的禹不得不面對同一個問題,誰將接任自己的位子?他當然要給兒子夏啓。但是之前的奪權鬥爭被宣傳成了禪讓,面對自己的繼承人問題,總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説不搞禪讓了吧?
所以,禪讓還是要搞。
他先立皋陶為帝位繼承人。
可是拜託……這位老人家跟你是同輩人吧?你們歲數應該差不多吧?你舉薦個老頭是幾個意思?果然,皋陶還沒繼任就死了。
接着,他又把國政授給一個叫益的人。
益是跟着他一起治水的人,歲數肯定也不小了,聲望應該是有的,因為他曾經幫助禹救濟百姓。
但是面對競爭對手夏啓,益也不敢輕舉妄動。吸取了之前兩次禪讓的教訓,禹加強了對夏啓的教育,尤其是着重培養夏啓的私人勢力。十年後,禹死了,益做了王,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斤兩,就把這個燙手的山芋讓給了禹的兒子啓。
益輔佐禹的時間不長,難道夏啓輔佐禹的時間長嗎?
不管是否如此,都是細思恐極的。
夏啓繼位之後,有扈氏不服,於是雙方開打,夏啓説了:“用命,賞於祖;不用命,僇於社,予則帑僇女。”——聽從命令的,我將在祖先神靈面前獎賞他;誰不聽從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殺掉他,而且要把他們的家屬收為奴婢。
於是,禪讓的遮羞布徹底撕掉了,歷史開始了赤裸裸的攻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85 字。

轉載請註明: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敢入,他在怕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