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間斷的言語辱罵,隨時可能落在屁股上的警棍,分不清晝夜的禁閉室,長達八小時的體罰——2021年11月,20名未成年學生共同發聲,舉報廣西南寧羣博勵志教育學校(以下簡稱為羣博勵志學校)涉嫌暴力“矯正”。早在2019年及2020年,南寧市西鄉塘區教育局就已先後兩次因擅自招生辦學,對其下發整改通知書及撤銷機構告知書。但時隔不久,羣博勵志學校便更換校址,捲土重來。
▲羣博勵志學校的學員正在進行“拉練”。受訪者供圖
前有豫章書院,現有羣博勵志。這些學校的經營方式、收納的學生、管教方式其實大同小異,都是以暴力手段規訓家長眼中“不聽話”的孩子。所謂的“改造”,無外乎就是暴力管教加上洗腦。可以説,無論是辦學資質,還是具體對待學生的方式,這些學校都難逃違法之嫌。但是,一而再出現的豫章書院們提醒社會,雖然非法辦學機構在聲討中被陸續關停,但類似羣博勵志學校這樣的矯正機構,並未真正消失。
到底是什麼讓這些學校得以“頑強”生存?羣博勵志學校校長的一番解釋似乎不無道理:“孩子需要我們,後面不斷有家長向我們諮詢,我們看到這種情況於心不忍,又開業了。”言下之意,這個“生意”確實有市場。多名家長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自己是在網站上查閲網癮戒斷方法時,通過彈窗看到學校官網。且在電話諮詢中,招生人員承諾,通過封閉式的軍事化訓練,短期內便可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慣,讓其迴歸校園。於是,一些家長便將孩子送往學校。
據報道,羣博勵志學校的官網上曾有這樣的標語,“我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誨人不倦的博愛精神,幫助行為異常的青少年迴歸正常,給我們三個月,讓您看到一個健康、聽話、陽光的孩子。”這樣的承諾,之於那些身處“問題孩子”教育困擾之中的家庭來説,無疑是具有誘惑力的。但即便如此,明顯有違法之嫌的矯正機構屢屢死灰復燃,顯然並不能以“有需求就有市場”來辯護,其背後的監管失範不容忽視。
羣博勵志學校被多次叫停又多次“重操舊業”,就是一個值得剖析的樣本。比如,工商信息顯示,羣博勵志學校註冊實體為南寧羣博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經營範圍為教育信息諮詢、户外活動策劃等,並未取得辦學資質。顯然,這樣的學校能夠辦起來,本身就折射出監管的不作為。要知道,辦一所學校,不可能真正“隱蔽”起來,只要監管部門正常履職,就完全可以及時查處。
而2019年與2020年,該校先後兩次因未取得相應的辦學資質,涉及違規辦學被勒令整改、撤銷,但此後卻又一次次“復生”,這裏面是否涉及瀆職失職乃至不正當利益關係,理應予以徹查。等到20名未成年學生共同舉報了才跟進處理,是不是過於後知後覺?
類似豫章書院這樣的機構為何長期有市場,到底是什麼讓一些家長執迷不悟地把孩子送進去,乃至我們到底該如何定義“問題”孩子,這些問題,當然都值得社會探討。但得知道,暴力規訓加洗腦為主的矯正學校,本就在迎合和強化某種錯誤乃至危險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明顯不符合辦學資質的學校、機構,與未成年人保護相沖突的矯正模式,它們壓根就不應該存在。如果能夠切實守住辦學秩序,依法落實未成年人保護規定,它們也沒有機會能夠“光明正大”地辦起來。課外輔導機構已經應聲“消失”,這些非法辦學現象,難道還治不了?這背後的差別,説到底還是由於治理決心和重視程度的不同。據此而言,談到豫章書院們的死灰復燃,首先不能迴避的是監管的不作為。
責編:嶽沛 編輯:高羽桐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