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如果歷史重新來過,那麼,戰國末期統一六國的可能是魏王而不是秦始皇,有沒有這種可能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都知道,歷史上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實現了華夏一統。但今天要説的是,如果沒有魏國人的幫助,秦始皇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為,統一中華大地,需要有足夠的實力,那實力如何保證呢?當然是人才來保證,沒有人才,什麼事都辦不了。這個理論在羣雄割據的戰國時期,更是一個至理名言。
大家都知道“三晉分家”的事情,而魏國就是在那時候產生的。魏國建立以後,魏文侯整治國家風氣,讓舉國上下都有尊敬賢才、重視賢才的習慣。而且,魏國先後任命了魏成子、翟黃、李悝為丞相,拜樂羊、吳起為統帥,提拔西門豹為鄴令。
此外,魏國任用的這些人才,在國內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這不僅讓魏國實力大增,還成為了當時七個國家的老大。
之後,其餘國家看到魏國的情況,紛紛效仿,希望能夠趕上魏國。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魏惠王有這麼一句台詞,説得非常有道理。
魏惠王理直氣壯地跟別國來使説:“你們不服氣嗎?不服氣也得等你們強大了再抗議。現在你們的國家弱小,還沒有資格提出抗議,你們只有被處置的份。”雖然,魏惠王的話很不客氣,但是,他有底氣説這個話,而對方卻只能承受,不敢有任何舉動。
然而,魏國的好日子卻沒有長久,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比較狂妄,稍微領先其它國家便不思進取。此外,魏國的統治者不僅對其它國家很不屑,還對自己國家的大臣不重視。因此,很多賢才選擇離開了魏國,去尋找可以實施自己抱負的地方。由此可見,魏國並不缺人才,只是他們留不住人才。
吳起、孫臏、商鞅、張儀、範睢等當世名士都曾投靠過魏國,只是由於國家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珍惜名士,所以,使他們都與魏國失之交臂。因為,魏國是當時的人才生產基地,且積極向其它國家輸出人才,以顯示他們的“慷慨”。但現在,魏國卻淪為了二流國家,直至被秦國消滅。
那麼,這些當世名士都去哪些國家了呢?他們為什麼離開魏國為別國效力呢?
在這裏,我們先以吳起為例。吳起可是當時有名的軍事天才,能打仗,且能打勝仗。吳起因為犯事來到魏國,當時,他聽説魏國的魏文侯十分賢明及惜才,於是,他欣然前往。吳起面見魏文侯,請求能夠留在魏國效力。而且,魏國大臣李克也向魏文侯説明,雖然,吳起的人品一般,但是,卻非常善於打仗,可堪重用。
因此,魏文侯想:人品差善打仗,他可以取長補短,利用他的軍事才能為國家效力。至於人品方面,他可以讓大臣們多加規勸,或者派人監督他的行為,並及時指出他的錯誤,令其改正。於是,魏文侯重用了吳起,拜之為將,讓其攻打秦國。而且,吳起真的很厲害,接連攻下秦國五座城池。之後,魏國在秦國邊境設立西河郡,由吳起擔任太守,由此,秦國不敢再侵略魏國領土了。
魏文侯過世後,繼位者是魏武侯。魏武侯並沒有那麼重視吳起,導致他處處受到其他臣子的排擠。之後,吳起意識到自己在魏國有生命危險,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只能選擇逃跑。吳起去了楚國,為了報答楚王的收留之恩,他在楚國積極推行變法。沒過多久,楚國的實力就變強了。
如果,吳起的出逃是因為魏國沒有珍重他,那麼,孫臏又是什麼原因出逃的呢?
孫臏師從鬼谷子,學習了很多東西。等到學業已成,孫臏並不知道他要去效力哪個國家。但是,他聽説自己的同門師兄龐涓在魏國混得不錯,於是,想去投靠他,跟他攜手施展自己的抱負。
只是,孫臏太相信師兄弟的感情,忽略了“人心隔肚皮”,且不知道龐涓為人陰險的一面。之後,孫臏來到魏國,但是,這裏並不是他的樂土,而是他噩夢開始的地方。龐涓看到自己的師弟來投靠自己,竟然開始嫉妒起他的才能,並設計陷害孫臏。
因為,孫臏不知道龐涓的虛偽,慢慢走進了他設計好的陷阱,使得孫臏最終被處以臏刑。之後,孫臏認清了師兄的為人,於是,開始裝瘋賣傻,希望能夠躲過他們的進一步迫害,並尋找機會逃出魏國。最終,孫臏成功了,他去了齊國,開始在那裏展示自己的才幹。
雖然,孫臏身體殘疾,但是,卻一點也沒有受影響,在齊國開始了他開掛的人生。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均是孫臏策劃,兩場戰爭給魏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讓名不見經傳的齊國名聲大震。從此,齊國正式取代魏國,成為中原最強大的國家。由此可見,孫臏進入齊國,不僅是魏國的損失,還是他們為自己不愛惜人才付出的慘痛代價。
後來,魏國內部大臣們相互爭鬥,讓那些賢才看不到希望,他們自然就離開了。
然而,秦國卻是有名的人才接納國,很多人才被他們接受。因為,與魏國相反,秦國內部十分開明。秦穆公時期,曾用五張羊皮換來了百里奚;秦孝公時期,開始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正是這個原因,商鞅、張儀、範睢等人才前來秦國,輔助他們的君主建設國家。
影視劇《大秦帝國》中,公叔痤臨死前向魏惠王推薦了公孫鞅,甚至,他説出了這麼一句話:“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他請求魏惠王接納他的意見,如果不接納,也不要輕易放過公孫鞅,一定要將他留在魏國。可是,魏惠王偏偏不相信他的話,直接放了公孫鞅,使這位不世之才離開了魏國。
之後,公孫鞅瞭解到秦國向各地發出的《求賢令》,心裏十分感動,於是,決定前往秦國。秦孝公很熱情地接納了他,並任命他為大良造,主導國家變法的事情。最終,公孫鞅主導的“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變革之路,奠定了秦國的強盛。而且,秦國的強大也威脅到了魏國,因為,他們之間有過戰爭。
此外,這次戰爭也是檢驗秦國變法的成效,結果,魏國慘敗,漸漸衰落。公孫鞅出逃魏國,導致魏國失去了像秦國一樣變法的機會。等到公孫鞅在秦國大放光芒時,魏惠王不僅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一位名士,還想起了老臣公孫痤臨終前對自己説的那些話。魏惠王悔不當初,只是為時已晚。
可魏國還是那樣,沒有真正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
此外,張儀還是一個例子。張儀是真正的魏國人,本來他的想法是為祖國效力,讓祖國強大起來。只是,魏王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即使他説幹了口水,魏王還是無動於衷。於是,張儀前往楚國,後去了秦國。在這個過程中,他確實靠着自己的本事成就了一番事業。
之後,由於失信於諸侯,他只能依附於秦國。張儀來到秦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破解了困擾秦國多年的六國“合縱策略”,解除了秦國的危機。可以看出,魏國已經留不住人才了。有了商鞅和張儀這兩個例子,魏王還是沒有清醒,他又錯過了一位名士範睢。
範睢也是魏國人,他曾擔任魏大夫的舍人。因為,得罪魏大夫和魏國丞相,範睢差點被他們打死,最後只剩下一口氣。之後,範睢死裏逃生,選擇離開這個沒有人情味的國家,去尋找自己的夢想。後來,他來到秦國,竟升任了秦國的丞相。
在任上,範睢提出了內部要清除三貴、加強王權,外部要接連遠方的國家、侵佔臨近的國家。由於範睢的主張,秦國發動了兼併其它國家的戰爭。而且,範睢的“遠交近攻”被秦王奉為國家策略,並一直貫徹下去。不久之後,魏國成為了秦國的附屬國,不知道此時的魏國是什麼感受。
戰國時期,魏國的君主是一代不如一代,導致前來投靠的賢才大量流失。而且,魏國明明有很多人才可以使用,但卻被他們的君主白白浪費了,真是可惜!
試想,這些人才如果能夠留在魏國,魏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然而,歷史沒有重來的機會,失去了就是失去了,魏國人也該為此付出代價。
公元前225年,魏國流失的這些人才,反過來攻打魏國,終於把魏王打怕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