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貞觀之治開創者李世民簡介 李世民屬什麼生肖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李世民是唐高祖的兒子,唐高祖去世後,李世民成為了唐朝新任繼承者,即為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598年出生,卒於公元649年,共享年五十二歲。

李世民劇照

李世民在青年時期就跟隨父親李淵從軍,曾經率領軍隊到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後來,父親李淵帶兵起義,李世民幫助父親打天下,唐朝建立之後,李淵封他為尚書令等職。後來,晉升為秦王,李世民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先後討伐了劉武周、王世充等軍閥,為建立唐朝統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歷史上,與李世民相關的大事件之一就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聽從手下謀士的意見,在玄武門殺掉了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一併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一網打盡。後來,唐高祖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玄武門之變爆發不久之後,唐高祖就禪位給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經濟、文化、軍事、政治等方面逐步走向開明。

李世民登基後,在處理政事問題上悉心聽取朝中大臣的意見,貞觀年間,因為李世民虛心納諫,勸課農桑等措施,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國內外一片安定祥和。李世民在治理國家方面很有自己的見解,在治理邊疆問題上,李世民設立安西四鎮,保障了各民族之間的友好相處,得到了百姓們的稱頌。

李世民開啓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的繁榮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和武則天的關係

武則天是李世民的一位妃子。李世民在世時,冊封武則天為武才人,十分欣賞她的聰明才幹。武則天十四歲入宮,成為李世民後宮中的一員,唐太宗賜號為“武媚”,又稱她為武媚娘。

李世民和武則天劇照

武則天在李世民身邊做了十二年的才人,一直未得到李世民的提拔,地位始終停留在才人上。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李世民病重之時,和李治相愛。後來關於武媚娘和李世民的故事有多種説法,在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傳奇》中,重點演繹了武則天和李世民的感情歷程。在武媚娘入宮之後,地位雖然沒有提高,因為出眾的容貌和聰明的頭腦,依舊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在電視劇中,李世民之所以不提高武則天在後宮的地位,是為了保護她。至於真實情況如何,後人只能大概揣摩李世民的想法。一直在民間流傳的説法就是,李世民期間,天象異變,這讓李世民十分惶恐。便讓查看天象的官員來解釋這一想象,官員上報給李世民説這一天象預示着一位姓武的人會搶奪李家天下。為此,李世民誤殺了李君羨,後來也對武媚娘充滿了戒心。

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武則天被送往感業寺削髮為尼。期間,武則天不甘於清貧的過一生,和新皇帝李治一直保持着聯繫。650年,李治到感業寺上香祭祀,武則天和李治再次相遇了,倆人的感情再次燃起。也是這一次,讓武則天得以再次入宮。

李世民政變

秦王李世民戰功赫赫,深受唐高祖賞識。加上,李世民手中的全權越來越大,引來了太子李建成的擔憂。李建成和李元吉合謀對付李世民,屢次加害於他。

李世民劇照

當初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主義,李淵曾許諾,如果起義成功,就會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是,李淵建立唐朝政權後,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淵優柔寡斷的立儲態度,引來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廝殺。

李淵知道三兄弟有很大的矛盾,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不想因為偏愛某一個兒子,而引來其他兒子的猜忌和陷害。李淵決定召見三位兒子,李世民知道此次前去必定充滿了危機。在門下客房玄齡和尉遲德等人的支持下,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不能讓自己成為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李世民率先在玄武門進行了埋伏,他早早收買了李建成部下的將領常何。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玄武門之後,李世民向他們發射弓箭,隨後李元吉上前搶奪李世民的弓箭,拿着弓弦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此時尉遲德從後方進攻,發射弓箭將李元吉射死。太子率兵和李世民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尉遲德提着李元吉的人頭來到了城頭之上,這下雙方停止了戰鬥,隨後李世民殺掉了李建成。

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打響了自己的權力保衞戰,如願以償的成為了儲君。但是,他也成為了儒家代表的討伐對象,認為他殺兄這一做法,太過殘忍。

李淵遲遲等不來李世民三兄弟,他已經料到大事發生了。李淵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三天之後,李淵下令立李世民為皇太子,過了幾天後,李淵表示禪位於李世民。


 

李世民主張

李世民登基後,改國號為“貞觀”。唐太宗在位期間,頒佈了針對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措施,提高了唐朝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李世民劇照

從諫如流是唐太宗的主張之一。他親眼見證隋朝的滅亡時因為朝廷的腐敗,為了汲取經驗,唐太宗一直虛懷若谷,勵精圖治,積極聽取朝中大臣們的意見。以大臣魏徵為例,根據書籍記載,魏徵一共諫言200多次,在朝廷之上敢於直説太宗的過失和錯誤。唐太宗對魏徵又愛又恨,愛的是魏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多次諫言以提醒自己政事上的過失;恨的是,魏徵在朝廷之上揭露自己的不足,讓唐太宗屢次陷入尷尬之地。正是由於有魏徵、馬周、褚遂良等正直大臣諫言,唐朝才會顯露繁華之貌。

大臣要廉潔奉公,是李世民的又一主張。唐太宗認為,只有政治清明,官員廉潔,社會才會發展,國家才能繁榮。他曾經寫下百字箴言,旨在告誡大臣為官之道,也以此提示自己要做一位勵精圖治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並且倡導朝廷政治的清明。唐太宗曾經派遣房玄齡和李靖等朝中重臣考核各地官員的業績,在全國範圍內巡察,整頓風評。

輕徭薄賦是唐太宗在經濟上的一個主張。因為隋末戰爭的緣故,唐朝人口不到三百户,為了興旺人丁,唐太宗決定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除此之外,唐太宗重視農業的發展,並且減少了農民的賦税,讓百姓能安定生產生活。唐太宗的這一舉措,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調動了百姓們的生產積極性。

李世民百字箴言

李世民百字箴言的內容是:耕夫碌碌,少有隔夜之糧;織女波波,少有禦寒之衣。日食三餐,當識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寸絲千命,匙飯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絕無益之友。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貴功名可久。

李世民劇照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勸告朝中大臣為官之道,便寫下百字箴言,以示警示和明志。除了告誡大臣之意,也時常提示自己要做一位勵精圖治的明君。

李世民在百字箴言中寫入了自己對治國、安家、平天下的理解。他認為治國和男子耕種糧食、女子織布一樣,只有依靠勤勞的雙手才會收穫更多果實。李世民用農夫和織女為例,告誡朝廷的官員們,要珍惜百姓的勞動果實。身為朝廷官員,不可以為了一己之利而出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朝為官,心懷的是天下百姓,如果想要為更多百姓謀福利,就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只有品行端正,才能在仕途上越走越遠。

而唐太宗也將百字箴言,用於在政治上的對策。李世民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並且倡導朝廷政治的清明。唐太宗曾經派遣房玄齡和李靖等朝中重臣考核各地官員的業績,在全國範圍內巡察,整頓風評。唐太宗親自選拔地方官,並且將他們的功勞和過失寫在宮中屏風上,確保政治上的清明。除此之外,唐太宗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員要輪流值班,以便朝廷即時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