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泥石流滑坡現有技術並不是不能治理的,而且成本比開挖隧道成本低很多。
先來講講滑坡的成因吧:
A:斜坡地形,越陡越容易發生滑坡
B:巖性,常在容易發生親水軟化的岩土層中發生,或者是灰巖,砂岩與泥頁岩夾層
C:構造,一般這些斜坡內岩層層理,節理,斷層,片理比較發育,比較容易發生的是岩層與斜坡傾角一致,最易發生是在上述條件下岩層傾角比斜坡傾角大
D: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加速坡腳侵蝕,使岩土體軟化,增大水力坡度等,還產生靜水壓力和動水壓力,加速滑坡行成
E:地震和人為因素
所以中小型滑坡的治理只要把握“一排,二擋,三減,四固”原則就行了。即排水;在滑坡體下修築擋土牆,抗滑樁或用錨杆加固;“砍頭壓腳”——減少滑坡體上方土重,在坡腳下加荷載;改良岩土體性質,如電化學加固,凍結,焙燒等
對於道路選線來説,遇到滑坡地段,分為以下三種方法:
A:對於小型滑坡,路線一般不必繞避,可根據滑坡原因,對其進行上述加固處理
B:對於中型滑坡,路線可以考慮通過,但是要經過慎重考慮調整路線位置,一般選擇滑坡上緣或滑坡下緣通過——上緣路基設計成路塹,下緣路基設計成路堤(根據“砍頭壓腳”原則反而有利於滑坡穩定性),當然滑坡也是要經過上述處理加固的
D:對於大型滑坡,路線要首先考慮繞避方案,如果繞避困難,則應結合經濟和施工條件等方面做出繞避或整治方案比較。
然後來講講泥石流吧
行成條件:
A:地形,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形成區多為三面環山,陡坡,無植被覆蓋;流通區多為狹窄峽谷或沖溝;堆積區比較平緩
B:地質條件,主要是在形成和流通區要有厚度大,結構鬆軟,易風化,層理髮育的岩土層或碎石沙土層
C:當然離不開水,泥石流形成多與短時暴雨或冰川強烈消融,堰塞湖決堤有關
泥石流防治:
泥石流防治多以預防為主,防範措施大概就是
A:在上游匯水區植樹造林,種植草皮,調整地表徑流,築排水溝等;
B:在流通區設置一系列攔截構築物,以阻擋泥石流,降低流速等
C:在下游修建排導設施使泥石流順利排除,以避開建築物等
泥石流地段選線有以下幾種佈線方式:
A:通過流通區的路線,一般用單孔橋跨過流通區
B:通過洪積扇頂部路線,一般這種路線比較理想
C:通過洪積扇外緣路線,一般如果河谷比較開闊,泥石流溝距大河較遠可以考慮此方案
D:如果泥石流規模比較大,都發育到了大河邊,整治比較困難,上述方案都不可行時,可考慮用兩橋繞走對岸
E:除非上述方案都不可行,如對岸地質不穩定,橋址條件差,費用太高等,才考慮用你説的隧道通過洪積扇
但是如果泥石流分佈太寬,前四種不可行,隧道成本也太高時,可考慮從洪積扇中部通過,要考慮洪積扇淤積速度,衝淤變化,溝槽穩定程度等,一般設計成路堤,單孔橋通過。
綜上!面對滑坡泥石流,隧道萬不得已是不會考慮的,因為有大把其他更安全合理經濟的方案可以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