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丑的關係揭秘 孟子公孫丑對話中藴藏的思想

孟子公孫丑

公孫丑是孟子最得意的也是最看重的學生之一,《孟子公孫丑》記載了孟子與學生公孫丑的對話,就是仿照《論語》,通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來闡述儒家的思想。

孟子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一書中除了《孟子公孫丑》之外的篇章,全都是記載孟子個人言論的,只有這篇是以對話的形式出現的,可見孟子對於公孫丑這位學生的重視程度之高。

在《孟子公孫丑》這篇文章中,孟子進一步闡述了他所宣揚的仁政的理論,但是孟子沒有枯燥的説教,而是列舉大量的故事來具體説明仁政的道理

孟子用晏子的故事來教育學生如何趁勢追擊、事半功倍;用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來教育公孫丑要養浩然正氣,不要企圖不勞而獲,要心胸坦蕩,這才是君子的所為,並且孟子進一步解釋所謂浩然正氣就是壯大的陽剛之氣,就是心胸寬廣、坦坦蕩蕩、氣貫山河的泱泱正氣。因為孟子一貫宣揚仁政,他不屑於同時代那些善於用花言巧語、巧舌如簧、陰謀詭計的所謂權術,認為這都是上不了枱面的小人之術,是君子所不齒的。

孟子一向推崇的是聖賢君子,他們都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讓人心悦誠服的,從內心裏覺得別人的對的,而不是用強權和霸道來強迫別人服從,這樣即使會令別人表面上服從你,但是內心卻對你充滿了怨恨。孟子認為那也算不上真正的仁政。只有讓百姓真正從內心覺得國君的治理是對的,對他們有好處,百姓才會順利地接受這個政策。

孟子的故事

孟子這個名字在中國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具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他最突出的影響就是其仁義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偉大的聖人,一生在他的身上發生過很多不平凡的故事,當然最先令我們想到的,也是我們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遷”,這也是對孟子後來成就有深遠意義的一個故事。

孟子畫像

孟母三遷是關於對孩子教育的一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孟母對孟子的學業的重視,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三次搬家為孟子提供適合學習的生活環境的事情,並對孟子嚴格的要求。

另外,還有一些故事,如孟子受教,它的中心思想主要講的就是孟母教授孟子做人做事都要有最基本禮儀的故事,無論是對外人還是對自己家人都要講基本的禮儀;還有斷織喻學的故事典故,主要講得內容就是對自己的學業一定要持之以恆,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的故事,這個斷織喻學的故事對孟子以後成為儒學大師有着重要的影響。

關於孟子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殺豚不欺子,孟子少時誦等都是非常經典的故事典故,還有大家朗朗上口的成語故事如“始作俑者”,“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這些故事都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做人,做事的一些真理,是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孟子的切身言行,他都用一言一行來教育我們後人如何做人和做事才是正確的。

孟子的名言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名言警句,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也許就是這些名言警句讓你跨過困難,跨過苦難,激勵着你前行。人活得就是一個心氣,一個目標,一個夢想,從很多的名言裏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那麼,孟子作為中國千年文化中的一個聖人,有哪些名言在激勵着我們呢?

孟子畫像

萬事兩難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闡述的是一個哲理,同時也是孟子的重要的名言,這是孟子對於生命與仁義的一個探討,講述了生命固然可貴,但是為了人們心中的仁義,在關鍵的時候是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的,其實從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孟子對仁這個字的一些見解。

孟子的詩篇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這一歷史名言,也是我們從語文教材課本中學到的著名詩篇,這句話不知道警醒了多少的人,讓人們清楚的認識到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環境裏面都要心存憂患意識,不能每天都沉浸在享樂當中,尤其是身上有重大擔子的那些人,更加不能放鬆自己,這樣才能讓自己在激烈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位。

如果我們形容一個人被當前的假象或者説是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以至於認不清一件事情最根本的一面,我們這個時候會不會想到“一葉蔽目,不見泰山”這樣的歷史名言呢,其實這個名言也是成語故事,也是出自孟子的筆下。


孟子浩然正氣

我們形容一個人見義勇為,非常正義就會説這個人一身的浩然正氣,那麼浩然正氣這個成語最先是誰提出來的呢?沒錯就是孟子,孟子説:“吾知言,吳善養吾浩然之氣“。可見孟子認為自己的長處有兩點,一是知言,二是善養浩然之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成語的來歷。

“浩然正氣”書法作品

據《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説:“請問老師,您的長處是什麼?”孟子説:“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又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孟子説:“這個怎麼説呢,浩然之氣使我們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它去無處不在,而且這種氣非常強大,非常陽剛,它需要我們心中存有正義,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質,在經過長時間積累才能形成的,如果我們沒有正義和道德,那麼是形成這種浩然之氣的,我們如果偽裝成善良的樣子,這樣也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

當然我們子啊孟子其他言論中也可以看到孟子善於培養浩然正氣,比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心中存在正義,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賤亦或者是面對強權,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原則。當然在孟子看來要養成這種浩然之氣是非常難的,它是慢慢養成的情操,並且需要自己堅持正義和道德,而且是發自內心深處的,不是刻意偽裝出來的。

孟子的言論和學説對歷代君主治國和人民精神素質的養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宋代以後,孟子的學説更加是歷代科舉考試必考的內容,當然對現在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孟子的這種浩然之氣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孟子與孔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算得上是老鄉,而且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孔子再傳弟子子思的學生,那麼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師爺了。這樣特殊的淵源下,孟子自然對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經評價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聖人,是古今先賢的楷模,對孔子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孔子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聖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賢,孟子認為所有的聖賢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對孔子推崇備至。他曾經非常遺憾自己晚出生了幾十年,無法親自當面向孔子討教學問,無法親身領會孔子的智慧。於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遊歷國,當然了他的聲望比不上孔子,所以無法帶着眾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辭辛苦,常常形單影隻與各國的國君和大臣們辯論,極力推銷儒家的學説思想,雖然最後跟孔子一樣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悶悶不樂,鬱鬱而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不過孟子的辛苦沒有白費,他好學不倦,勤于思考,不僅繼承了孔子的理論,而且通過自己的學習擴展和發揚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學説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將儒家學説帶到了一個新高度,受到後人的尊敬。後世常以“孔孟”將他與孔子相提並論,而且被尊稱為“亞聖”,僅次於孔子,在儒家學派裏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經典之一。

孟子謂戴不勝

在儒家經典《孟子》一書中記載了孟子與一位叫戴不勝的士大夫之間的對話。在這個故事中,戴不勝想向齊王推薦一位叫薛居周的賢德的人,因為他認為只要齊王身邊有薛居周來輔佐,齊王就不會被小人的讒言所迷惑了。對此孟子有不同的觀點。

《孟子》一書

孟子首先給戴不勝講了一個故事,他問戴不勝説,如果一個楚國的官員想讓兒子學齊國話,那麼是找一個齊國老師來楚國教呢,還是把兒子送到齊國去呢?戴不勝説,不要那麼麻煩,就直接找個齊國老師教就行了。孟子説如果找個齊國老師教,那麼就算天天督促他説齊國話,但是身邊的人都是説楚國話的,他也學不好齊國話。但是如果他到了齊國,就算不用老師教,但是身邊都是説齊國話的,時間一長,他自然而然就學會齊國話了。戴不勝認為有道理。

孟子接着説,假如齊王身邊上至大臣親戚,下到奴隸僕人都是賢明的人,那麼齊王就沒有機會接觸奸詐小人了,但是如果大王身邊都是那些只會説讒言的小人,那麼齊王身邊只有一個薛居州又有什麼用呢,區區一個薛居州就能對大王產生什麼重大的影響呢,戴不勝覺得孟子説的很有道理。

這個故事是孟子認為環境對人的生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對他的品行、性格、處事方式都有很大的作用,並不是某個外在的因素就能輕易改變的,因為環境對人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孟子是個怎樣的人

眾所周知,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人的孟子有“亞聖”的美譽,他的學術成就是非常高的,被譽為先秦時期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一生都十分尊崇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並且效仿孔子周遊歷國,最後也是鬱郁不得志,美譽實現他的理想抱負。

孟子

孟子的為人處世是很令人敬佩的,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族,從小生活艱苦,而且又自幼喪父,全靠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歷經艱辛把他養大。孟母為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有“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典故,可見是費盡心思才把孟子培養成一個有學問的人。

所以孟子對母親十分孝敬,他曾經很想遠遊,見識世面,但是一想到家中還有年邁的母親要侍奉,就會不忍心,於是他就在家鄉附近教書,一有時間便回家陪伴母親,直到母親去世,孟子又守孝一年,才依依不捨離開家鄉周遊歷國,他是孔子所説的“父母在,不遠遊”的最好的實踐者。

孟子還是一個很善於辯論的人,這一點與儒家其他的學者不同,他們通常放不下讀書人的身段,不屑於或者説不善於與人爭辯,但是孟子沒有故步自封,他在向國君和諸侯推銷自己的理論的時候,大量運用排比、比喻、將故事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在氣勢上壓倒對方,野史上甚至記載孟子就是因為與張儀的辯論處於下風,一氣之下,吐血而亡的,可見孟子有其真性情的一面。

孟子的核心思想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張有很多,最核心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孟子思想研究

第一就是“性善論”,孟子在他的四端説裏面提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這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仁義禮智的品德,是人區別於動物禽獸的根本特徵,因為人人都有不忍之心,看到別人又困難就會忍不住幫助他,這是孟子對人性的樂觀的態度。

第二就是主張仁義精神,在孟子看來仁義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是君子必須具備的優良美德之一,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生命來取得仁義,“捨生取義”是孟子非常欣賞的人生態度,他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道德的好壞來評價人性的善惡,甚至有道德綁架的嫌疑。

在政治上面,孟子主張實施“仁政”,也就是用對個人的修養來當做治理國家的手段,他提倡國君應該寬仁,反對濫用刑法,反對苛政,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這在當時對於緩和社會階級矛盾有一定的作用。

最後就是孟子在哲學上屬於唯心主義,他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人的禍福都是天命,人是無能無力的,只有順應天命才能生存。認為自然社會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發展壯大,並且自然規律是無法逆轉的,這一點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有一點消極的思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69 字。

轉載請註明: 孟子與公孫丑的關係揭秘 孟子公孫丑對話中藴藏的思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