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各方面落後於西方世界,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或是出國遊學或是家中汲取西方知識,為中國富強民主努力奮鬥。國學和歷史被中國潮流大勢棄之如敝履時,依舊有學者矢志研究於此,尋求救國興國之道。1877年出生的蔡東藩正是這樣做的,1916開始花費十年時間完成一篇鉅著《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共計2166年,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蔡東藩在書中評價秦末的章邯“邯不敗,即秦不亡”,將秦興亡與否寄託於一個人勝敗,這是何等高的評價。蔡東藩這般評論肯定是有他的道理,一代大歷史學家,不會言過其實地誇讚他。章邯到底有何德何能可的如此評價,兩千多年前的章邯到底強在哪呢?有我們沒注意到的細節嗎?
第一點:頂級的御軍之術
秦末關中正規部隊所剩無幾,章邯以秦關中將兵為核心,組驪山邢徒成大軍,許以重利,給予精鋭兵器,充足的後勤保障,率之出征。章邯對這支“有案底”的大軍使用起來得心應手,一點都不像剛組建磨合而成的,大破函谷關外的山東六國大軍。在遇到項羽破釜沉舟的鉅鹿一戰前,章邯指揮秦軍連戰連勝,差點就將大廈將傾的秦朝扶起。
第二點:強大的心理
秦廷內部趙高挾持着秦二世胡亥大肆誅殺異己,一時之間朝堂之上人心惶惶,高層的腥風血雨,使得幸免於難的大臣們離心離德。秦人祖地關中地區,各家各户多有縞素,而秦國統一天下帶來的紅利並未惠及他們,青壯年損失殆盡。關外更是“伐無道誅暴秦”,口號喊得震天響,陳勝吳廣兼各國餘孽紛紛起兵自立。章邯面對這樣的危局,主動站出,這可是很多人看來十死無生。章邯的做法,朝堂上的丞相李斯和權宦趙高等大臣難道沒想到嗎?當然想到了,但他們不敢去做,更認為自己不能掌控好那些刑徒(窮兇極惡、對秦有怨言的不在少數,不穩定因素極多)。
第三點:選取的軍隊
章邯能率軍一舉擊破氣勢如虹的起義叛軍,除了他自身強大的指揮作戰的能力,還有這支大軍的自身戰力。驪山囚徒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體力、力量和耐力完全適應戰場需求,盡是些精壯漢子。這些人對生死更是看淡,奮勇殺敵、擺脱罪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關中地區的兵員已是極少的,早己被徵發光,章邯再次強徵很容易激起民變,招來的兵員素質也不高,唯一的好處就是容易掌控。
章邯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名將,若是在鉅鹿一戰不敗與項羽,改朝換代自己當皇帝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