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巧妙使用「自然實驗」的經濟學論文時,我往往會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我去,這種事情還能從這個角度想!我從來沒有這麼想過,但是現在這樣想,確實是研究這個問題的完美的自然實驗。
另一種是,逗呢,還能有這麼合理的事情發生,這作者運氣太好了,讓他給發現了。
雖然我是稍稍更佩服第一種論文,但是兩種論文都非常難得,沒有足夠的積累,刻苦的鑽研與閲讀,運氣再好也是寫不出使用「自然實驗」的論文的。
我下面就兩種論文分別舉一個例吧。因為看的時間比較久了,而且不是我擅長的領域,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如有錯訛,請多指正。
1.Peter Koudijs (2014) The boats that did not sail
作者利用 18 世紀的一個自然實驗分析了信息對股票短期價格的影響。從經典經濟學理論我們知道,股價應該是對公司的信息的反映,但是想做實證研究非常困難,因為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研究者很難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篩選出關鍵信息並追蹤其來源與去向。(雖然,也有一些論文例如高頻交易的記錄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是總的來説是非常困難的。)
作者巧妙利用了 18 世紀信息傳播方式單一,緩慢,不穩定的特點,對這一重要問題做了研究。18 世紀的時候,倫敦有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也有交易所。很多英國公司同時在倫敦和阿姆斯特丹掛牌交易。當時的通信主要是通過兩國之間的定期的橫穿海峽的郵船完成的,所以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郵船就變成了公司信息的化身。郵船會帶來關於英國公司的最新消息,並在交易所公開宣讀。簡單的分析可以發現,每次郵船到到港的時間都對應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英國公司股價的大幅變動。作者還進行了很多穩健性檢驗,證明信息是單向的從倫敦到阿姆斯特丹,反向並沒有影響。他還證明了其他方式的信息交流對股價影響不大。
因為海況難以預測,船的出發時間雖然很有規律,但是到港日期基本可以看成是是隨機的,一般情況兩國之間的航程是幾天,但遇上壞天氣有的船好幾周都到不了。這時候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在沒有船到達的日子裏,阿姆斯特丹的股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大致遵循着倫敦股價的趨勢。因為作者已經論證過,其他的通訊方式對股價幾乎沒有影響,他認為在無船期間的股價變動主要來自郵船帶來的個人信件(私人信息)。比方説,可能英國某公司的高管寫信給荷蘭的朋友提前告訴他下週公司可能會有人事變動等等,然後等到下週時該公司真的有了人事變動,但公開的信息還沒有被郵船帶過來,只有有私人信息的人在進行交易。所以通過對無船期的股價波動情況,作者成功地測算私人信息對股價的影響。
2. Richardson and Troost (2009)
Quasi-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a Federal Reserve District Border
美聯儲有 12 個分區,每個分區都有相當的自治權,可以採用一些獨立的政策(至少在 1930 是,現在我不清楚)。而這個分區也很奇怪,有很多州被腰斬,分到不同的美聯儲轄區。這篇文章作者研究的密西西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密西西比州北部被分到了聖路易斯轄區,而南部被分到了亞特蘭大轄區。
在 1930 年美國金融危機時,亞特蘭大轄區和聖路易斯轄區分別採取了不同的(幾乎是兩個極端的)貨幣政策。當時亞特蘭大轄區奉行政策是,給資金緊缺的銀行注資,所以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給密西西比南部的銀行提供貸款。而而聖路易斯轄區採取的是”real bill“政策,他們認為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就應該減少貨幣供應,所以密西西比北部的銀行幾乎沒有得到什麼資金支持。對金融危機之後幾年的經濟數據分析,作者發現北部的各項指標與南部有明顯差距,然而在危機前南北幾乎是相似。作者通過研究這個自然實驗得出結論,央行給困難的銀行注資可以緩解金融危機。我説這個作者非常幸運,是因為密西西比的這個州非常理想,南北都沒有特大城市,各方面指標在危機前都很相似,卻偏偏被分到持有截然不同貨幣政策的兩個轄區。另外,因為同屬一個州,作者可以控制地方財政政策以及司法政策的影響,單獨分理出貨幣政策來研究。
結語:生活中不缺少「自然實驗」,只是缺少發現「自然實驗」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