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老子是哪裏人
老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關於“老子是哪裏人”在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明確記載過老子故里:“老子者,楚國苦縣厲鄉曲里人也”,解開老子的籍貫,應該就是從史記開始的,而探究“楚縣”到底在什麼地方,至關重要。
老子銅像
現在主要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這種説法在一九九零年之前爭議並不多。直到一九九零年之後安徽對老子是哪裏人提出異議以後,關於老子到底是哪裏人才有了爭議。安徽渦陽縣通過研究歷史古籍對老子的記載還有對當地出土文物的考古,發現了大量可以證明老子是春秋時期的宋國相人,也就是現在的渦陽縣人。
但是這一説法同樣遭到了質疑,因為根據歷史地理學家的發現,如果老子是渦陽縣人,那麼就是説在幾十裏的地方同時出現三個縣——真源縣、鹿邑縣以及亳州。而這種地理分佈是非常不合理的。而鹿邑縣其實是屬於亳州的,也就是説老子應該是亳州人,但是當時的亳州和現在的亳州是不一樣的,春秋時期亳州是在河南省,所以老子是河南鹿邑縣人這一説法更能站得住腳。
不過,這兩個地方各有各的説法,關於老子是哪裏人的一系列證據不過是基於史實的推測,並不能完全的確定,所以任何一方都堅持自己才是正確的,至於老子到底是哪裏人,現如今也不好辨別了,只能説,輿論更傾向於河南鹿邑縣這一説法。
老子簡介
老子, 姓李名耳,根據歷史記載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前470年左右,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出生在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又名老聃,有傳聞説他一生下來毛髮就是白色的,所以當地的人稱他為老子。
老子大約活動在春秋時期,曾經在東周國都洛邑擔任守藏史這一職位,這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老子博聞強識,據傳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向老子問好並請教問題。老子晚年時期在函谷關乘坐青牛向西去,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道德經》又名《老子》,可惜的是《道德經》真跡最後不知所蹤。
《道德經》富含豐厚的辯證法思想。在現代,老子哲學和古希臘哲學一起形成了人類哲學上的兩座不可比擬的高峯,老子也因為他深奧的哲學思想而被後世尊稱為“中國哲學之父”。
後來莊子傳承了老子的思想,並且和儒家、佛家思想等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在道教出現之後,老子被後人尊稱為“太上老君”。甚至從漢代開始,歷代皇帝會去河南鹿邑祭拜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張是"無為而治",他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用“道”來解釋萬物的演化過程,他的學説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他的思想主張主要體現在在《老子》這本書中。
老子的故事
老子有很多故事流傳於世,下面我們就説説其中的一個。在司馬遷的《史記》裏面,記載有孔子向老子求教的事情。
老子銅像
有一次孔子帶着眾弟子走到東周時去拜訪老子,老子喜歡清靜,面對一羣“遠來之客”,有點不知所措,但他沒有怠慢,立即走出門外,向這羣人問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見到門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這個老者就是老子,於是上前恭敬地請求賜教。
老子最煩繁文縟節,所以對孔子笑了一聲,答道:“先生説重了,我沒有什麼可以教導您的。不過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裏簡陋,倒是可以閒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時日。”
孔子一貫是比較拘謹的,看到老子的灑脱,他非常向往,不過依舊還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禮行事。雖然老子的態度非常謙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禮儀行事,點點舉動都不敢逾矩,所以顯得十分拘束。兩人在屋中談了一陣,老子便覺得孔子太過嚴肅,十分無味,於是就對孔子問道:“您千里而來,想要向我討教所謂的‘禮’,是吧?那麼我請問您,您所説的‘禮’,是根據什麼而説的呢?”
孔子一愣,隨即回答:“大抵是先聖周公‘制禮作樂’而來。”
之後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對於孔子的古板實在是不敢苟同,兩個人的談話也頗為尷尬,後面也就沒有再繼續聊下去。
老子的傳説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之所以成為老子是因為他一生下來眉毛和鬍鬚就是白的。關於老子的傳説比較經典的有兩個,一個是關於他的出生,一個是他騎青牛出函谷關的傳説。
老子銅像
首先是他的出生,據説老子的母親是在湖邊洗衣服的時候,上游有一個李子漂了過來,當時她正好渴了,所以就撈起來吃掉,之後就懷了孕。據傳是懷孕了幾十年才將他生出來,並且一生出來救會講話,指着自己家院子的李子樹説這個是自己的姓氏,後來又由於他的耳朵非常大,他的家人就給他取名為李耳。
另一個説法是老子在看到周王朝衰敗後,決定離開故土,想要去四處遊歷。函谷關總兵尹喜的見紫氣東來,再一看是老子騎着青牛來到了這裏,他就不捨老子離開,便為難他要他留下一篇著作,老子果然拿了出來,這就是後來的《道德經》。而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著名的意象,更是神仙道士的坐騎,老子也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而老子離開函谷關之後,據説是直接成了神仙,後面便沒有他在世上活動的記載了。
關於老子的傳説,大多是比較玄乎的神話論的東西,雖然並不可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老子之所以會被後世人神話,是因為他的成就使得人們對他非常尊敬,以至於將他當成神靈來敬重,畢竟當時的人們對於神靈還是非常相信的。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而後世留下了很多關於他的傳説,其中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講的也是一則傳説。
老子圖片
據傳説,當時老子對周王朝的衰敗感到無力,不得已的情況下準備離開家鄉,去四處遊歷。待他走到函谷關的時候,函谷關的總兵尹喜將他攔了下來,因為他看到紫氣東來的同時,老子正好騎着青牛出現,所以他認為老子是貴人。
但是老子去意已決,尹喜想要留下他,於是想了一個為難老子的辦法,讓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寫不出來,那麼就要留下來。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老子花了非常短的時間就將一篇文章寫給了他,於是輕鬆的出了函谷關。而他留下的這篇文章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道德經》。
而老子離開函谷關之後幾經周折,來到了臨洮,並在這裏留了下來,直到最後消失了去世。而他的去世在世人看來是飛仙而去,成了太上老君。所以他所乘的青牛成了道家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象徵,也是神仙道士的坐騎。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其實表示了他對周王朝的不滿,因為他主張無為而治,當時紛亂的戰火年代和他的思想相差了太遠,所以他遊歷的另一目的很有可能是為自己找一個安靜的可以讓他享受無為的一個地方,而他最後選擇的臨洮確實也是一個山清水秀,遠離世俗的地方。
老子銅像
老子是傳統道教的創始人,他所著寫的道德經是後世研究道家學説的經典,他的思想光輝一直綿延後世,流芳千古。為了突出老子這位智者的道的思想,彰顯他對宇宙萬物來源的思考,老子像的材質以青銅為主,整體造型以厚重不失莊嚴,威嚴不失大氣,又不失仙風道骨。
老子銅像
老子的頭部,充分展現了一個智者應有的面部姿態。面部飽滿,頭部高高的隆起,白白的眉毛温順的垂着,眼神鋭利,朝着遠方看着,面部慈祥,給人一種無形的敬畏感,這是對知識、對思想的熱情和敬重。他的頭像束髮戴冠讓人產生一種莊嚴感,飄散的散發,就像老子的思想一樣,飄散在天地間,惠及後人。身上穿着傳統道家的素淨道袍,裏面則穿着周的史官官服,寓意他曾夢想在周完成理想以及他的社會地位,但卻最終在道家的精神世界裏幡然頓悟,脱離於紅塵中的爾虞我詐;抑或是想用道教來淨化滿是銅臭味的官吏的腐朽之氣。老子手上則持着他的著作道德經,他的左小指指着天空,高高的,直直的,寓意天法、自然心平體正。
從遠處來看,老子頭像整體線條感流暢,總的呈現出一種飄逸感,身形飄逸瀟灑,仙氣林林。他的身側分別不同的飾物,道袍身上着八卦卦象,層次清晰,線條明朗,從道袍邊從上往下慢慢延伸,寓意着道家思想的幽遠深邃、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