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隋唐的歷史,大家多少都會有點了解,畢竟沒看過歷史文獻還有那麼多演義、歷史的古裝劇嘛。所以大家也都知道隋末天下大亂究竟亂到了什麼地步。
那時候嚴重的內戰分裂,使得突厥勢力趁機得到壯大,東突厥極端強盛,“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於突厥,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也臣屬於突厥。
就連李淵在晉陽起兵之時,為了後方的安全,也不得不對突厥的始畢可汗稱臣納貢。後來李唐統一中原,但是由於突厥強大異常,還是保持着稱臣納貢的姿態。
但是突厥是一直懷有狼子野心的,想入主中原,建立一個像北魏那樣的政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八月九日,李世民登基。而李世民登基之初,便要面臨突厥人兵臨長安城下的威脅。而唐太宗李世民這時臨危不亂,帶着蕭瑀、房玄齡等幾位臣子,以六騎在渭水便橋退卻突厥人的進攻,並且結下“便橋之盟”《舊唐書·太宗傳》上這樣記載:“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頡利隔津而語,責以負約。 俄而眾軍繼至,頡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詔許焉。即 日還宮。乙酉,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
從史書上看這是一次光輝的勝利,但是這次所謂的勝利卻一直被李世民引以為恥,而後奮發圖強,攻滅東突厥。那為什麼李世民一直以此事為恥呢?因為在面對這次突厥的進攻,李世民做了一件極為丟人的事,也就是説,這個“渭水之盟”是典型的屈辱的城下之盟。
那李世民到底做了什麼呢?我這就為大家説來。
其實在突厥進犯中原的途中,唐軍是獲得了一定的勝利的。當時李世民得知突厥先鋒部隊已經劫掠了高陵,便派大將尉遲敬德於突厥作戰,《舊唐書》的記載上説“辛巳,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大破之, 斬首千餘級”。但是這次勝利並沒有給戰局帶來什麼決定性的意義,突厥的大部隊二十餘萬人還是來到了長安城下。並派執失思力進長安彰顯聲威,但是卻被李世民抓了起來。於是便有了之前渭水便橋的一幕。
當時李世民到了便橋大聲斥責頡利可汗不守承諾,每年拿着唐朝的進貢還經常侵犯大唐。不久之後長安城中那些不多的守軍都到了李世民的身後,突厥見軍容強盛就有些害怕了,並不知道這這時的唐朝已經不堪一擊。
李世民這時候見時機成熟,雖然自己在義正辭嚴,但是絕對的實力擺在那裏,李世民不能頭腦發熱。於是以加倍進貢、繼續稱臣為誘餌,傾盡大唐府庫,讓本來就不團結的突厥嚐到了甜頭,沒有了作戰的心思,這樣才是突厥退了軍。
也就是説,這場勝利是靠進貢買來的,這也是李世民為什麼一直引以為恥的原因。
雖然這是一次極其屈辱的城下之盟,但是對於那時候孱弱不堪的大唐來説,卻是最好的勝利。這個勝利不是軍事上的,也不是政治上的,而是時間上的。李世民用一時的屈辱避免了一次有可能滅國的戰爭,也換來了大唐的安穩發展。
在“渭水之盟”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而此時的唐朝政局穩定,經濟得以恢復。這時唐太宗也積極進行對東突厥的備戰。
貞觀三年,唐軍與突厥軍在白道展開大戰,突厥大敗敗,屯營於磧口。貞觀四年,唐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靖大破突厥,突厥頡利可汗孤身逃走。隨後李靖又指揮唐軍擊敗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十多萬突厥人。通漠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率領另一支唐軍屯於磧口,俘獲五萬多突厥人。突厥頡利可汗騎千里馬想要逃到吐谷渾,唐朝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生擒了突厥頡利可汗。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而來投降於唐朝的則非常多。
可以説,沒有當初李世民和大唐的承受的屈辱,就沒有日後的無上武功,雖然城下之盟丟人,但是君子知恥而後勇,終能一雪前恥,功蓋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