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一輩子在官場混得也不差,只是跟和珅比要差得多,但其實紀在乾隆的最後十年的官也不小,也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種官場小角色啦。我們梳理一下他的官場經歷,並把和珅的時間線放到紀曉嵐的時間上對比一下。
紀曉嵐的書法《臨聖教序》,還別説跟乾隆的招牌書法“麪條字”神似
乾隆十二年(1747年)他參加鄉試,考了第一名,成了舉人。但過了七年才真正走進官場的大門,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才考中進士。這一年算是他進入官場的開始。
考中進士後,他常年在“翰林院”為官,從庶吉士(翰林院實習生)做到編修(正七品)。翰林院是從二品單位,職能和地位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政策研究室(正部級),編修相當於中央政策研究室正處級研究員。翰林院的頭頭是“掌院學士”(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紀曉嵐雖然是靠翰林院起家的,不過一輩子沒當過掌院學士,反倒是和珅當過這個官。
清代翰林院的佈局圖
他在翰林院差不多幹了十四年,才有了真正的升官,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當上了翰林院的侍讀學士(從四品),相當於中央政策研究室某政策研究局局長(正廳局級)。但是這一年乾隆搞反腐,準備辦兩淮鹽運使(東南鹽業總公司總經理)的盧見曾貪污案,紀曉嵐跟盧見曾是姻親,辦案期間他給盧通風報信,事發後被罷官流放烏魯木齊。這下子十幾年的官場努力化為烏有了。
三年後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紀曉嵐回到京城,重新從翰林院編修幹起,但這回他運氣比較好,當時乾隆正在搞大型文化工程“四庫全書”的編輯工作,於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紀曉嵐以翰林院編修的身份負責“總辦”四庫全書事宜,幾年下來,深得乾隆賞識,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庫全書工程初步完成,乾隆非常高興,下令要嘉獎紀曉嵐。於是在第二年(1782年)他獲得官場上的第一次真正的晉升,出任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
四庫全書:l四庫全書可不是紀曉嵐寫的,他一輩子幹的事只是給四庫全書編目,然後給每本書寫一個簡潔
紀曉嵐在這段時間剛剛開始春風得意,不過這個時候整個清朝最得意的人是和珅,他在這時出任户部尚書(中央政治局委員兼財政部部長),同時還兼任四庫館正總裁,比只是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的紀曉嵐地位高,而且還是紀的實際業務工作(編四庫全書)的頂頭上司。
四庫館的正總裁居然是和大人,你叫老紀情何以堪!
當上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後,他在開始在官場上真正有了存在感了,並且從此一路高升。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後來他又轉任禮部尚書,禮部尚書地位高,已經進入國家領導人行列,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宣部部長了,乾隆的最後十年,他基本上就在這兩個職位轉來轉去。
穿着一品文官補服(仙鶴)的老紀
紀曉嵐在禮部尚書(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宣部部長)和左都御史(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上面打轉的十年,和珅則開了掛的升官,官至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兼管理部、户部,封三等忠襄伯。這時的和珅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並主要分管全國的人事和財經工作。
不過,嘉慶時代,紀曉嵐成了朝廷裏少有的幾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嘉慶十年(1805年)他做到了人生的最高官職——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兼國務院副總理。不過一個月後他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