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騎兵不只是單單的一種形式,它與陸軍中的炮兵和步兵一樣,因為作戰方向不同,武裝設備也有所不同,有兩種分類,輕裝上陣,行軍速度更快的叫做輕騎兵,裝備鎧甲重裝的叫做重騎兵,都是在古代戰爭中發揮着舉足輕重作用的軍種。騎兵的意義,可以感受一下當今的裝甲部隊,兩者異曲同工,在有些陸戰環境適宜騎兵打仗的情況下,比如條件匱乏的古代,戰馬成為了重要的軍事物資被獨立管制,騎兵也就在文化中成為了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美國遊騎兵,雖然不再使用戰馬,而轉換成近代化的器械裝備,但沿用了“騎兵”的名號,雖然現代化戰爭更看重科技的較量,騎兵的存在感已經微乎其微,但某些國家還是保留了某些騎兵的形制,不讓它退出歷史,就好比我國還有唯一一支存在於內蒙的騎兵,可以看出,騎兵還代表了傳統的軍隊文化以及騎馬驍勇善戰、不畏艱險的精神。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騎兵是數千年之前就已經產生的兵種,當坦克還未出現在戰場上時,騎兵才是進行陸戰時最優勢的存在,我國騎兵的發展歷史也是非常久遠,從戰國到清朝的兩千多年裏,騎兵在這浩瀚的歷史中一直承擔着重要的地位。騎兵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意義,不同的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也是有所區別的,重騎兵的裝甲堅固、裝備齊全,故其進攻時衝擊力很強,防護能力自然不會差,輕騎兵的裝甲就比重騎兵少了很多,但這樣會更便於活動,兩者協同作戰將大大增強軍隊的戰鬥力。成吉思汗僅僅只靠精兵戰馬就拿下歐亞兩個大洲,究其原因就是具備一支優秀的騎兵軍隊,而宋朝一直無法擁有戰場上的作戰主動權,就是因為戰馬不夠出色,無法滿足對騎兵的需求量。觀察各朝各代,主要是漢、唐、明,還有三國時期的魏國,他們的軍隊都是主要由騎兵形成。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伴隨着火器的慢慢進入人們視野,高射速武器大範圍的使用,騎兵也因此逐漸衰落,到了二戰的時候,坦克發展非常迅速,因此在歐洲戰場上,裝甲兵是最受歡迎的兵種,還會使用騎兵的,就只有東方戰場了,我國在剛成立的時候,也有很多的騎兵,是在後面才對其進行了改革和重組。在那時,大規模的騎兵作戰已經看不到了,近代的騎兵也有了新的發展,增加了馬槍作為武器,但是現代戰場早就已經不是騎兵的天下,他們註定不是關鍵。近代戰場上,騎兵的作用就只是以偵察,騷擾截斷敵方的小型運輸線為主。至於現代,騎兵在戰場上基本沒有了價值,現代騎兵的編制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有也只是象徵性的。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相信很多軍事迷應該都有看過《亮劍》這部電視劇,在《亮劍》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應該就是騎兵連了吧,劇中李雲龍打造的一支精鋭騎兵遭到了日軍的團團包圍,在這種情況下,全體騎兵連戰士在連長孫德勝的帶領下向日軍發起了一場白刃戰,不停的交換攻防,直到最終全軍陣亡。相信很多人應該都跟我有同樣的感受,看劇的時候會覺得非常不解。為什麼當日軍對戰已經彈盡援絕的騎兵連時,在處於巨大優勢的戰況下不向我軍開槍呢?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實際上,在大家靜下心來思考後,就會察覺到,日軍不開槍似乎也是有道理的。一般來説素質越高的部隊,它的軍人榮譽感也會更強,既然這個時候八路軍已經彈盡糧絕只能採取“自殺式衝鋒”,那麼一向推崇武士道精神的日軍騎兵很大的可能不會選擇再開火射擊,所以在我軍騎兵連全軍覆沒以後,聯隊長黑島大佐還將我軍士兵全體厚葬,這同日軍所推崇的“尊重強者”的傳統是很符合的,但不論劇情是如何發展的,這段都為我們講述出了抗日先輩的艱辛,和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的決心。傳遞出的是一種應該為所有所銘記的愛國情懷,騎兵連連長在最後一刻向日軍高喊着騎兵連衝鋒,壯烈犧牲。精神永存,敢於亮劍,這也是我們能從《亮劍》這部劇中所體會到的核心精神,牢牢記住我們所身負的使命,永遠銘記曾為此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騎兵的重要性之所以超過步兵,就是因為其依靠戰馬得到的機動性,其對步兵的殺傷力,尤其是組成陣型之後,在古代,戰場上如果是騎兵對上步兵,那麼騎兵的勝算是很大的,這一平衡直到高射速武器的出現才被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沙俄是所有國家中騎兵最多的國家。但是沙俄的騎兵在遇到德國的軍隊之時,卻遭到了對方的嚴重打擊,沙俄意識到了自己戰術的缺陷,於是讓騎兵從前線撤退。德國把機槍火炮搬上了戰場,在機槍火炮面前,騎兵的優勢不再明顯。之後,沙俄只能讓自己的騎兵去對戰火力稍弱的奧匈帝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一戰開始,騎兵逐漸正式退出戰場。之後,騎兵也成為了歷史的眼淚,被實用性更強的坦克所組成的鋼鐵戰隊慢慢取代。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在《亮劍》中,有一個孫德勝騎兵與日軍進行白刃戰的情節,在炮火時代為何會這樣呢?有一點我們需要了解,那就是當時的高速射武器的供應量對騎兵來説是非常少的,八路軍就更是緊缺了,日本的三八式、四四式騎槍也具有很大的侷限性,彈倉的儲備量也非常小,不一會兒就空了,而且馬上開槍精準度也非常低,換子彈對於騎兵也具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當戰鬥初期進行戰鬥時,一旦槍支無法使用,那麼就只能刀馬對戰,優勢另一種形式的殊死搏鬥。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與抗戰時期,雙方步兵經常近身肉搏一樣,因此,如果日軍騎兵面對八路軍騎兵,日本更願意進行白刃戰,但有時候也是實在沒辦法才進行的白刃戰,關鍵在於日軍的專業訓練是他們的優勢所在,但八路軍只是我國為應對防禦而臨時組建的一直軍隊,且只有骨幹才具備相關的作戰經驗,刀馬能否具備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日本明顯就比中方具備更多的優勢條件,因此,日軍不管是在外部條件還是在心理建設上都是處於優勢地位。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二戰的戰場上,日軍的騎兵規模並不大,到1940年左右,野戰師團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於是隸屬師團的騎兵聯隊全部改成了“搜索聯隊”這個名字,在這個聯隊裏的士兵基本都是輕裝甲車和摩托化的步兵。從一個方面説,這也證明騎兵卻是不太受歡迎了,另一方面也是表明日軍並沒有很多騎兵可用。在以前,那些真正的騎兵都是在嚴格條件下,百裏挑一的人物,素養都很高,比如《亮劍》裏描述的那支黑島騎兵聯隊,他們的隊長都是個男爵,他率領的部隊整體素質都很高,是真正的軍人,比這些後來匆忙入伍的預備役騎兵素養高多了,於是,因為心裏恪守的武士道精神,一小撮八路軍戰士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拼命衝過來,處於對敵人的尊重和敬佩,人數多的日本騎兵也會使用冷兵器來應戰,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亮劍》中孫德勝帶領的騎兵連為什麼會悉數走向死亡,既然子彈打光了我還可以騎上馬跑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雲龍還沒有撤退,孫德勝要為團長爭取時間,在日軍的這次大規模掃蕩中,為了儘量分散敵軍的注意力,李雲龍的獨立團分批次突圍,他與政委趙剛身邊只有兩個連的兵力,而且兩個連中步兵最多,李雲龍和趙剛帶領的都是些筆桿子,體力和戰鬥力都不行,如果被日軍這批部隊追上,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孫德勝為了保住整個團,不得不用自己的生命作為日軍前進路上的阻力。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實際上,在抗戰時期,冷兵器出現的頻率還是非常的高,很多人應該都知道萬家嶺大捷。在萬家嶺大戰中,主要就使用冷兵器進行了作戰,經此一役,日軍160師團幾乎都要在日軍的軍隊版圖上消失了,而當年出現在萬家嶺戰場上的日本人,除了無法接受失敗的結局,另外也對中國軍人不顧生死保家衞國的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距離戰爭開始到結束也就過去了12天,日軍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一萬以上,在短短12天內就損失巨大,在日軍史上創下了記錄,即使是在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日美作戰也沒有造成如此慘重的犧牲,這讓160師團在接受重組的命運後也沒能擺脱戰敗的陰影,對此有所耳聞的新兵也不願意進入160師團。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和情節誇張的抗日神劇相比,真正的中華軍魂是身處絕境也決不妥協。當初是他們捨生忘死,才有瞭如今的和平。警鐘長鳴,勿忘犧牲在革命路上的人,在身處絕境之時,絕不投降。即便犧牲了,也是敵方的心頭刺,就是這種精神,應該貫徹落實學習。其實説到底,正是這種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奠定了如今的地位。作為中華兒女,定要為祖國母親的發展而奮鬥,這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只要國家一聲令下,定會不懼生死,不顧自身安危,即便戰死亦無怨無悔。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16 字。

轉載請註明: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