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生入學的時候,幼兒園門口哭聲一片。很多孩子對上幼兒帶有抗拒心理,死活不肯進校門,沒辦法,家長只有將孩子狠狠心硬放下,扭頭快走,害怕自己萬一心軟再將孩子抱走。
孩子初送幼兒園時若哭鬧得厲害,家長看在眼裏,疼在心裏,感覺特別煎熬。
也有那麼一部分孩子會很自然地跟爸爸媽媽道別,沒有強烈的抗拒感。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初上幼兒園很期待,很新鮮,上了幾天後才發現並不好玩,又開始哭鬧。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孩子為什麼抗拒去幼兒園呢?是因為內心對幼兒園有排斥心理;為什麼會排斥?是因為不喜歡、害怕; 孩子為什麼會害怕或者不喜歡呢?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1、家長沒有提前讓孩子與幼兒園之間產生連接。
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沒帶孩子去幼兒園玩耍過,甚至大門口都沒去過,到了開學的那一天,就把孩子直接送到幼兒園。對孩子來説是這是個很陌生的地方,孩子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也會拒絕進入。
2、分離焦慮。
孩子離家熟悉的家,離開熟悉的有深厚感情的照看人,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接觸陌生的人羣,有一定的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
孩子在幼兒園會遇到哪些問題?
1、哭鬧不停。
孩子送到幼兒園門口就要爸爸媽媽抱,死活不找老師;爸爸媽媽強迫將他放下,他就大聲哭鬧,強烈反抗;
有的孩子特別排斥去上幼兒園,每天早上從起牀就開始説:“我不要去上幼兒園。”
等到下午爸爸媽媽去幼兒園接的時候,可能就不是這種情況了。有的孩子見到家長會哭着跑過來,感覺很委屈;有的孩子則早就忘記早上的哭鬧,開開心心;有的孩子看起來木呆呆地,讓人琢磨不透他想到底怎麼想的。
2、不會與小朋友合作。
有的孩子只看其他小朋友們玩,自己在一邊看;
有的孩子看人家玩什麼他就玩什麼,老跟小朋友搶玩具;
有的小朋友獨自玩,別人跟他打招呼也不理;
有的小朋友則特別嬌氣,人家從她旁邊走的時候不小心蹭了她一下,她也會哭個不停;
還有的孩子被別人打了也不説,一副老實孩子模樣,老師看了都覺得他太委屈。
這些都是孩子不會交流合作的表現。
3、自理問題:吃不飽、尿褲子。
孩子不會自己吃飯,老師有空時喂喂他,如果老師沒顧得上喂他,他自己吃連個半飽都吃不了,就要餓肚子,下午回家跟個小餓癆似的。經常這樣還會損傷孩子嬌弱的胃。
有的孩子在老師集體帶大家去小便時,他沒有小便;但當他有真的有大小便時,不知道自己去廁所、也不跟老師説,就會尿褲子。
4、不會配合老師。
父母不為家裏的孩子制定某些規則。孩子們在家裏是自由的。如果他們想大聲説話,他們可以大聲説,無論老師是否帶領孩子們做活動。每個人都出去做運動了。他還在房間裏玩玩具,但不聽老師的指示。到吃飯的時候,他不吃東西,在房間裏走來走去。一旦不喜歡,他就會大聲尖叫,中午不睡覺,還會影響其他孩子的睡眠等。
這些行為都是孩子不懂得規矩,不會遵守規矩的表現。
如何解決孩子在幼兒園遇到的這些問題,讓孩子減少哭鬧,更快度過順應期呢?
1、提前跟孩子灌輸與幼兒園的相關信息。
孩子快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家長應該在家裏經常提幼兒園這個地方,比如:
“你看,樓下的XX每天去上幼兒園,看起來真開心!””小朋友長大了都要去幼兒園找小朋友玩,找老師學習知識。等你長大了也去。“
如果已經確定好孩子上哪家幼兒園之後,可以經常帶他去玩玩。剛開始他不接受時,可以在大門口玩;稍微熟悉之後可以進去玩,玩上幾次孩子自然就會沒有陌生感了。
在家裏也可以不時地跟孩子聊天:“你是哪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啊?”“你的幼兒園叫什麼名字來?”讓孩子產生一種歸屬感。
跟孩子聊關於幼兒園的信息時,要保證都是正向的。
有的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送你去幼兒園了!”讓孩子感到上幼兒園就是接受懲罰,孩子怎麼會喜歡上呢?自然是逃避加抗拒。
2、家長自己先要克服與孩子的分離焦慮。
有的媽媽全職在家帶孩子,從孩子出生到三歲,幾乎每天24小時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快要去上幼兒園了,媽媽一想到孩子要離開她就開始擔心:他會不會哭?老師會不會對他不好?他能吃飽飯嗎?會不會有小朋友欺負他?幼兒園安全嗎?中午能獨自睡着覺嗎?......
結果越想越擔心,越想越焦慮。媽媽的焦慮心態太重,則會折射到孩子身上。
心理學家説:孩子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會反射出父母的聲音和信息。
如果家長有比較嚴重的焦慮心理,孩子肯定會感受得到,並表現出相應的分離焦慮。所以,家長要從內心相信孩子完全能夠做到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
英國心理學家,“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通過多年觀察將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超脱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 出現悲傷的表情。
正常的孩子一定會安全、順利度過這三個階段,成功學會與媽媽短暫的分離。家長一定要相信這一點。
3、培養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
家長從小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能夠獨立吃飯,獨立上廁所大小便,獨立穿衣服、鞋子等。
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不要提:“以後你要上幼兒園了,不會自己做就沒人幫你了。”這樣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幼兒園是一個管束自己的地方。
而是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這是他自己的事情,理應學會自己做,不應該讓大人來替自己完成。
4、提前讓孩子懂得規矩。
幼兒園過得是集體生活,要求孩子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節奏和安排。如果孩子在家沒有接觸過規則之類的思想,那麼到了幼兒園肯定會不適應。所以我們需要提前教給孩子一些規矩。
比如,吃飯在坐在凳子上不能亂動,滑滑梯要排隊等。
也可以與孩子做”假裝遊戲“,假設在幼兒園上學的遊戲,模仿幼兒園的規則,讓孩子提前體驗”上幼兒園“的感覺。
5、帶孩子多與同齡孩子一起玩。
有很多孩子平時都是由祖輩來帶,在家看電視、自己玩的時間比較多,與同齡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少,這樣孩子就會缺少與其他孩子的合作意識。
孩子大一點後,家長應該騰出專門的時間儘量帶孩子多與小朋友玩,有意識地培養離的合作意識,引導他們如何共玩一件玩具,如何一起做遊戲,如何處理他們之間的衝突。
家長提前做好前期的引導,會讓孩子消除對幼兒園的陌生心理,對幼兒園產生一定的期待,並且更快地適應集體生活,順利融入到人生中第一個小集體當中去,家長也會減少很多由此帶來的心理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