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為什麼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末年由遼東地區的建州女真人建立起來的,然後經過征伐成功入主中原。清朝最初是由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的,原本叫後金,但是二十年後,即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為何要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呢?

皇太極為什麼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

圖-清初疆域(1820年)示意圖

女真族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歷史上有多個名稱,如挹婁、勿吉、黑水靺鞨等。女真之名最早出現在唐朝初年。到了遼朝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遼朝曾設置大王府對女真各部進行高壓統治,後來女真完顏部逐漸強大,完顏阿骨打逐步統一女真各部,起兵反遼,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稱帝,建立金朝。金朝發展迅速,聯宋滅遼後,回頭又幹掉北宋,同南宋南北分治。

皇太極為什麼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

圖-南宋、金、西夏局勢圖

隨着蒙古人的崛起,大金和南宋都亡於蒙元之手。明朝取代元朝後,在東北地區設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女真各部雖然臣服明朝,但是明朝對那裏的管理比較鬆散,屬於有些羈縻性質,各衞所長官均為女真人擔任,這給了女真再次崛起的機會。

建州女真生活在蘇子河流域(今遼寧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的蘇子河上游),築“六祖城”,以此為基礎向外擴張,逐漸勢力逐漸強大。但有李成梁坐鎮遼東,有威名赫赫的遼東鐵騎震懾之下,女真各部之間雖有徵伐,並不敢對明朝有太大的動作。生於赫圖阿拉城的努爾哈赤在機緣巧合下,得到李成梁的賞識和栽培。後來努爾哈赤離開李成梁,返回女真部落,積極擴展勢力,逐漸統一女真各部。在李成梁死後第二年,1616年,努爾哈赤就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起兵反明。

皇太極為什麼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

圖-赫圖阿拉城示意圖

我國古代國號為彰顯正統,一般以一字為尊,二字次之。從商朝到宋朝基本上都遵循這樣的規則,國號大都是單字,尤其是大一統的王朝更是如此。我們常説的大漢、大唐等,實際上是在國號前面加“大”字以示尊崇。我們在書中常見到有的國號前面加“東”、“西”、“南”、“北”、“前”、“後”等字,如東晉、西漢、南唐、北宋、前秦、後趙等,均是後人為了區分擁有相同國號的不同時期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並不意味着它們的國號就是那樣,如北宋、南宋國號都是“宋”,大唐、南唐國號都為“唐”。

但是“後金”卻是努爾哈赤定的國號,沒錯,是兩個字的國號。估計努爾哈赤認為他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國家,自然和女真老祖宗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一脈相承,所以就用了後金作為國號。“後金”就是後來的金國的意思,自己給自己取這樣的帶“後”字的國號,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大概努爾哈赤也沒有料到後金後來能夠入主中原吧。

皇太極為什麼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

圖-元朝疆域示意圖

實際上,兩個字的國號從元朝已經開始了,元朝國號“大元”(見《建國號詔》),明朝國號“大明”(見明太祖即位詔)。元朝還可以理解,明朝卻是為何?之前國號大都源於封號,而元朝沒有,明朝也沒有,所以明朝就向元朝學習了一次,或者説叫因襲舊制。這在明代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二“國號”條就有記載:“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大元、大明雖然是兩個字,聽起來還是比較有氣勢的,但是後金聽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也難怪後來皇太極會改掉這個國號了呢。其實,皇太極在沒將國號改為“大清”之前,也很少用“後金”,而是代之“金”或“大金”。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位。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這也是兩個字的國號。為何要改國號為“大清”呢?有好幾個説法。

一、按五行相剋講,明朝屬火,後金屬金,火克金,後金會被明朝壓制;改為大清以後,大清屬水,水克火,就可以壓制住明朝,進而取代明朝一統中原了。

二、宋朝時和金朝經常打仗,中原王朝還被金朝欺負,有過靖康之恥,中原人對後金一定會很牴觸,想要更順利地入主中原就要改國號。

三、傳説皇太極被明軍追殺的時候,騎着一匹大青馬逃脱追擊,等他脱離危險,馬卻累死了。皇太極發誓若得天下,就定國號為大青,後來覺得不好,就改為大清。

皇太極為什麼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

圖-明朝疆域示意圖

細想一下就可以發現這幾種説法都有些牽強附會或不足之處,即使真有其事,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帝殉國,明朝才滅亡。也就是説,皇太極1626年繼位後並沒有馬上改國號,改國號是10年後,此時明朝還在,後金還沒有入關。當時後金雖然實力不可小覷,但是始終未能正面攻破山海關防線,而且從綜合實力上來看,和明朝還是有差距的。入主中原在當時還只能算是一個夢,能否夢想成真還未可知。若是説為了消除中原人對金朝的不好印象,即位就早做不更好嗎,為何要拖到10年後?傳説就更不知道是誰編的故事了。

實際上,皇太極改國號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時因為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使得後金所面對的格局(周圍形勢)有了巨大的變化。1634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去世,其子額哲成為可汗。1635年,在多爾袞等率軍攻擊下,額哲攜大元傳國玉璽歸降後金,並娶了皇太極的次女固倫温莊長公主馬喀塔。漠南蒙古諸部皆臣服後金,奉皇太極之為“ 博克達徹辰汗”,這對後金的意義不言而喻。皇太極的眼界更加開闊,或者説野心更大了,稱帝、改元、改國號就勢在必行了。

皇太極為什麼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

圖-瀋陽北陵公園俯瞰

“大清”的滿語為【daicing】,這個詞來源於蒙語【daicin】,讀作“代青”或“岱青”,意為戰爭、善戰者,多爾袞就曾被封為“墨爾根代青貝勒”。皇太極選這個滿蒙都熟悉的詞作為國號,一方面有崇尚武力的因素,另一方面應該有體現滿蒙聯盟的意思在裏面。為何音譯到漢語裏就成了“大清”?“大”本身是個多音字,讀【dà】或者【dài】(大夫、山大王)都可以,當然讀【dà】更好,更有氣勢,而且前面有大元、大明,後金改“大清”也不顯得突兀,這就顯示出漢語的絕妙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47 字。

轉載請註明: 皇太極為什麼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