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教丨中傳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破除“唯分數論”和“唯論文論”的具體探索

問教丨中傳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破除“唯分數論”和“唯論文論”的具體探索
中國傳媒大學(來源:官網)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教育會議傳出消息,學校將從招生、培養體系和學位、導師評聘、質量監控、學科與專業設置等方面,實施研究生教育系列重大改革。

其中,針對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的改革引發輿論關注。

在招生方面,學校將改革碩士研究生複試選拔流程,增加材料評議環節,初試達到國家線的考生即可進入複試選拔流程,複試選拔流程包括材料評議和複試考核兩個環節;在培養方面,學校將取消碩士生髮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的陳規。

這兩項改革是符合研究生招生、培養改革的方向的。一為打破“唯分數論”,扭轉應試考研;一為打破“唯論文論”,讓研究生教育更重視育人過程,但同時都面臨挑戰。如果學校能把這兩項改革做好,提高研究生的招生質量和培養質量,將為其他高校做出改革示範,而且,也為本科招生、培養改革積累經驗。

達國家線的考生就可進入學校複試選拔流程,意味着進入複試選拔流程的考生大為增加,學校的自主權也進一步擴大。考生和社會輿論關注的問題是,學校如何保證複試的公平公正。此前,各校在劃定研究生複試線時,是按1.5:1(招生計劃擴大50%),或者1.2:1(招生計劃擴大20%)的比例確定複試分數線,達到學校複試分數線的考生才進入複試環節,進入複試的考生有三分之一或者近20%左右不被錄取。可就是對於1.5:1或者1.2:1確定複試分數線,還有不少考生有不同意見,認為就按分數從高低錄取,簡單直觀,“公平可見”。

按考研分數從高低錄取,必定會助長應試考研,而且也不利於學校選拔有學術興趣、學術潛能的學生。事實上,按1.5:1或者1.2:1的比例確定複試線,學校的選擇空間並不大,而把國家線就作為學校複試線,對於入圍複試的學生採取材料評議+複試考核的方式,就拓寬了學校的選擇空間,對於扭轉應試考研有積極作用。據介紹,材料評議環節通過考生提交的材料,對其過往學業水平、科研創新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價並給出評分,由材料評分與初試成績共同確定考生是否能進入複試考核環節。

如果一名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圍繞考研科目學習,不重視其他科目學習和參與科研活動、社團活動,那通過材料審核環節就比較困難。

而如此一來,就對大學用好自主權提出更高的要求。學校應該公開透明地進行材料評議與複試考核,讓複試流程的公信力得到考生認可。為此,每個院系(專業)要建立獨立的招生委員會,制訂材料評議與面試標準,防止人情、利益因素影響擁有更大自主權的複試流程。

如果這一改革能做好,其他高校也可採取這種方式,不再單獨劃線,而是以國家線為基礎,形成國家線+材料評議+複試考核的新的招生模式,也就是統一考試成績+綜合學業表現+大學面試考察的方式。這種模式也同樣適合本科招生,在本科強基計劃、綜合素質評價錄取中,都可以採取這種評價方式。

取消發表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這一措施本身是沒有爭議的。爭議在於,取消之後,怎麼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要求研究生在讀期間發表論文,把發表論文與申請學位答辯掛鈎,被很多高校作為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措施之一。這是因為有一些導師對研究生要求不嚴,加之研究生課程教學也有的“放水”,用發表論文作為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前置條件,就成為了一個保障研究生質量的“硬指標”。雖然這引發一系列問題,諸如學生急於“炮製”論文,寫不出論文花錢請他人代寫,抄襲他人論文等等,但是,如果取消論文指標後,課程教學和導師指導不提高強度,研究生文憑就可能會變得更容易混了。

這就要求高校改革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健全導師制,明晰導師的權責,賦予導師更大的招生、培養自主權,引導教師重視投入教育教學,要求導師加強對研究生的過程指導、管理,以自己的教育聲譽與學術聲譽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因此,這兩項改革,都非單項改革,而是系統改革。改革的核心在於建立能用好自主權的學校治理結構,以及讓學校的教育事務管理、評價,堅持育人導向。這是深層次的學校管理改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騰訊教育”,作者熊丙奇。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 研究生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13 114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0 字。

轉載請註明: 問教丨中傳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破除“唯分數論”和“唯論文論”的具體探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