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史教授分享學好英語“秘訣”來源/主辦方供圖
“學習英語本來的樣子:觀點與對話”微論壇昨天在上海書展舉行,針對英語學習的痛點和難點,共同探討英語學習的有效路徑。
為什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濃?為什麼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學英語,卻收效甚微?很多學生、家長對英語學習感到迷茫、焦慮。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史志康認為,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缺乏的原因是周圍環境帶來的壓力,其一是同齡人施加的壓力,其二是家長施加的壓力。學生學習英語要經過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產生興趣的前期需要一些原始積累,比如,在學習初期多一些別人不知道的知識,學生就會有成就感,才會產生興趣;當興趣產生,習慣就會慢慢養成,而興趣產生的過程需要一定的外在壓迫。學英語要經歷三個層次:獲得技能,豐富頭腦,擴大胸懷;學習英語本來的樣子就是用英語思考和寫作,多讀書,讀書讀得多的人看問題比較全面,能理解世界先進文明,能夠打開一個廣闊的世界去理解人類相通的思想,並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
上海市翻譯協會副會長吳剛教授分享了自身學習英語的經歷,從跟着中央電視台學英語,到接觸美國地道英語,他認為學好英語的成就感也是動力,學英語要“先苦後甜”。吳教授提出,學英語要循序漸進,要首先讓學生看到學好英語之後的美好圖景,明確學習目標,再給予途徑指向目標;最重要的途徑是讓學生真正看到“好的英語”是什麼樣子,學一些文學的、地道的但是好的作品,學生才能越學越有勁。
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程林説,學習興趣很重要,但是學習起步更重要。關於提升英語學習的成效,她認為掌握綜合能力很重要,要從多樣的途徑輸入英語,豐富的學習資源對於表達的地道性和對文化的表達非常有幫助。要讓學生學習英語本來的樣子,就要為學生提供本色英語的學習資源。基於這點,她談了對《史志康英語》這套校外教材的審稿體會。她認為這套教材能夠讓學生學習典範和優雅的英語,學習英語豐富的內涵,能夠豐富學生的頭腦,給予一部分基礎好的學生“校外加餐”。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