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五年,曹魏的輔政大臣曹爽、關涼大都督夏侯玄針對蜀漢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場戰爭在史書中被記載為“駱谷之役”,“興勢之戰”等等。
此次戰役曹爽等人發動了將近十萬大軍針對蜀漢的漢中地區發起進攻,彼時漢中守軍僅僅只有三萬,且分佈在各地,而成都、涪城等地的援軍由於距離漢中較遠一時間還無法到達,故無法及時救援漢中。
單純從常理來看的話,這場戰鬥的確是敵我懸殊。然而就是在形勢如此惡劣的情況之下,蜀漢軍隊奇蹟般的擊退了曹爽的進攻,並給予曹爽軍隊巨大打擊。
這次戰鬥由於其規模、影響並未達到“三國三大戰役”那令人熟知的階段,故而史學界對這場戰爭談論較少。而且我們以前更多的關注了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鬥爭,故而對伐蜀之戰我們也關注較少。然而“駱谷之戰”的背後卻絕非曹魏集團的一次軍事行動這麼簡單,我們從這看出無論是在伐蜀戰役之前還是伐蜀戰役之後,曹爽和司馬懿之間的爭鬥都頗為激烈,可以説“駱谷之戰”的背後的動機及其失敗的原因都極為的不尋常: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由於太子曹芳年幼,此時其生前立的兩個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進入了曹魏政壇的最前沿。
曹爽能夠當上這個輔政大臣靠的是其父曹真的餘蔭。按照曹魏慣例,曹爽作為宗親代表其地位在司馬懿之上,然而正因為其“素無聲望”,他的這個“首輔”顯得名不符實,故一開始他對這個“朝臣之望”的司馬懿還能保持謙讓恭謹的一種態度,《三國志:曹爽傳》記載:“爽以宣王年德並高, 恆父事之, 不敢專行”。
然而這種和諧卻絕不是絕對的,曹爽憑藉其輔政大臣的身份大肆提拔親信有了和司馬懿分庭抗禮的實力後這種和諧的局面便不復存在了。
曹爽雖然名義上為首輔,但在各方面都不能和司馬懿相抗衡,尤其是在軍事方面的建樹可以説是天壤之別:
司馬懿長期都督荊、豫、梁、雍諸軍事,西拒諸葛亮,北定公孫淵,使其掌握了對雍涼軍隊的控制權。正始前期,司馬懿又督師父淮河前線,在“駱谷之役”爆發前,其又大破了東吳的諸葛恪,其個人聲望更是進了一個台階。所以,要想在政治上徹底的打垮司馬懿,曹爽也必須積累相應的聲望得到朝臣們的支持,在當時的條件之下只有以軍功獲取聲望的方式最為便捷,倘若伐蜀能夠成功對於曹爽集團來説起碼有諸多便利:
政治上徹底壓垮司馬懿,使其徹底遊離於中樞之外。憑藉軍功更是可以進一步將軍事指揮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李勝、鄧颺等人的攛掇下,曹爽發起了“駱谷之役”。“駱谷之役”看似是針對蜀漢的一場軍事行動,而實際上針對的則是同為曹魏輔政大臣的司馬懿,其目的就是進一步的打壓司馬懿,然而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又怎麼會看不出曹爽的這點小伎倆呢?故而當曹爽集團在熱火朝天的預謀伐蜀,司馬懿集團則也是強烈的反對。
正始五年三月,曹爽不顧司馬懿的勸阻西至長安籌措伐蜀事宜,曹爽集團的中堅人物夏侯玄擔任了此次伐蜀之役的總指揮,盡起雍涼十餘萬大軍,前鋒六、七萬人由“駱穀道”直擊漢中,其目的就是進一步打擊蜀漢的軍事力量乃至佔領漢中,在當時由長安入漢中有三條路可供選擇:
其一是魏延曾經提出的“子午谷之道”,這條路可由漢中直達長安,反過來也是一樣,然而這條路最為狹長,外加上其中崎嶇的地形夾雜了諸多的不利因素在其中,這條路是最危險的,諸葛亮反對魏延也是這個道理。其二是斜谷道,這條路在三條道路中屬於路況最為安定,不過對於蜀漢同樣有利,魏軍主動進攻的話,良好的路況可以讓蜀漢軍隊憑藉地理優勢輕易的聚集軍隊迎擊曹魏軍隊。其三就是駱穀道,在三條道路之中屬於距離最短,但是路況最糟,更重要的是此條道路有較長一段距離是無水源的,軍隊沒有了水源對於他們來説意味着什麼便可想而知。所以戰役開始不久,負責運輸物資的馬、驢等牲畜就因為缺水而大量死亡。在曹爽對開啓大規模戰役之時,彼時的蜀漢軍隊也在防務問題上爭論不休:當時漢中兵馬不足三萬且分散在漢中各地,而費禕、姜維等人的援軍也因為道路的險阻無法按時到達漢中,此時的蜀漢雖無後勤地理之憂,實際形勢也並非很樂觀。
針對此等處境之下,漢中主將王平放棄了“固守漢中,等待救援”的戰略方針,而是採取一種更為積極的防禦方針“扼守險要,主動出擊,等待援軍,伺機反攻”,而其中尤為重要的關鍵地是:興勢。
針對這種情況則首先命令護軍劉敏迅速搶佔有利地形興勢阻擋魏軍進攻;同時鑑於魏軍在人數上佔據優勢,王平率軍殿後以防魏軍從別的道路對其側翼產生威脅從而陷入兩面夾擊的局面。
後面的事實論斷得出,王平的戰術方法很有效,他成功的阻擋了曹爽的攻勢並堅持到了費禕的到來,而彼時的曹爽可一點都不好過:
魏軍的前進之路被蜀漢軍隊所阻,而補給線又太過於漫長,勞師遠征之下損失了諸多的馬匹等補給物資,後勤運輸陷入崩潰局面。蜀漢各地的援軍已經到來,並且已經佔據了有利地形,魏軍已沒有絕對優勢,曹爽意圖建功立業打擊蜀漢的目的至此已經終結。伐蜀各路大軍之間也是矛盾重重,司馬懿集團的和曹爽集團之間互相無法對立的局面導致兩方集團將領想要協同作戰是根本不可能的。由於伐蜀戰事陷入膠着,曹爽的戰略意圖已經無法達到,且蜀軍的援軍正欲圖謀切斷魏軍的退路。其一旦得逞,那麼這十餘萬魏軍便將死無葬身之地,在夏侯玄等人的勸説下,曹爽終於同意撤軍,而此次“駱谷之役”終以曹爽的聲望大跌,曹魏的無功而返而終結,曹爽的政治圖謀由此落空。
到此駱谷之役算是告了一段落了,此次戰役曹爽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落空了,從“駱谷之役”的背後我們不妨淺析曹爽伐蜀失利的原因:
曹爽集團軍事所學有限,事起倉促,伐蜀準備不足曹爽發動“駱谷之役”本身就是抬高曹爽的聲望,意在靠征伐蜀漢建立功勳,然而伐蜀這件事情本身就太過於倉促,導致軍事準備不足,面對戰爭之中遇到的困難他們也沒有較為妥善的應對措施去解決,以至伐蜀之戰損兵折將,進退失據,這個我們從多方面事實去映證:
曹爽伐蜀走的是駱穀道,然而對於駱穀道缺少水源的這一致命性條件他根本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以至於還未到達漢中便爆發了牛、馬、驢等運輸物資的牲畜大規模渴死的情況,導致曹魏方面的運輸補給陷入中斷從而導致戰役的失利,這一點他們要負較大責任。當曹爽集團進入困境之時,其劣勢已經非常的明顯了,諸多的將領已經看到了這次伐蜀之戰會以失敗而告終,而鄧颺、李勝等人還是不聽勸告一味進軍,氣的曹爽參軍楊偉説出“斬李勝、鄧颺以謝天下”的氣話,直到曹爽集團的夏侯玄在經過司馬懿的提醒之後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不得已之下曹爽只有撤軍。而曹爽伐蜀則是一股腦的將十餘萬大軍全由駱谷之道進入,有正無奇,在軍事上本就屬於兵家之大忌,而三國曆次戰役之中,犯這種致命性錯誤的情況實屬少見。
這一系列事件就能看出,無論是在戰前準備、物資運輸以及應對措施等問題上都暴露了致命的缺陷,而這些也都暴露了曹爽集團的軍事認知有限,所以這場鬧劇持續了兩個月之後便草草收場。
司馬懿對伐蜀多有掣肘之前我們説到過,伐蜀之爭的背後是曹爽和司馬懿之間的爭鬥,曹爽為了賺取政治聲望而決議伐蜀,在戰前針對曹爽的伐蜀之戰,司馬懿便是持否定態度的:畢竟伐蜀在政治上主要針對的是司馬懿,這一點司馬懿不會不知道,而曹爽等人一旦有所建樹,那麼對其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在曹爽伐蜀之戰的背後我們也能夠看到司馬懿在伐蜀一事上一直對曹爽進行多方面的阻撓:
當魏軍進攻興勢谷口進入膠着狀態之時,前線將領曾經請示後方增調援兵,本身戰事陷入膠着,蜀漢方面的援軍業已到達漢中,此時申請援兵其實並無多大不妥,而此時鐘毓以淮南防禦諸葛恪為由變相的拒絕了曹爽增兵的請求。伐蜀的軍隊之中不乏有司馬懿的親信舊部,諸如司馬昭、郭淮等人。然而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到在“駱谷之戰”之中的郭淮其戰鬥並不積極,形勢不利就立馬退軍,雖未造成較大傷亡,也從側面映證了伐蜀之戰背後有諸多將領是不服從曹爽調遣的。而當伐蜀之戰徹底走向被動之時,司馬懿則親自致書夏侯玄,闡明瞭現在的困境:“興勢以被敵軍所佔,各方將領已經無法前進,糧草等也即將陷入困境,一旦後路被蜀軍截斷,那麼整個大軍會全軍覆沒”,而夏侯玄聽了之後也立馬勸説曹爽退兵。當然這一點雖説是司馬懿之阻撓,然他的説法也有根據,從軍事角度去考慮,司馬懿的説法還是有根據的。也從這可以看出,司馬懿對於曹爽的伐蜀一直持否定態度,並在曹爽伐蜀的過程中也對其有多方阻撓的行為,也間接導致了伐蜀失敗。
當然此次這些問題是曹魏自身的問題,而蜀漢的戰術運用得當也是“駱谷之役”失敗的一大因素。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此時的蜀漢雖然自諸葛亮死後已經開始衰敗,但是內部卻是衰而不亂,而曹爽此時想要對付政治清明的蜀漢也無疑是不現實的。
“駱谷之役”的失敗讓曹爽集團聲望大跌,在軍事上對蜀漢沒有造成較大打擊,反而導致自身損失慘重:在政治上也沒有改變魏蜀兩國的政治狀態,並沒有加強曹爽集團的發言權。也由此,曹魏的政局陷入了一個更加複雜的局面:
兩人徹底走向對立面如果説此前兩人之間的爭鬥是小有摩擦的話那麼在“駱谷之役”後,曹爽和司馬懿則是徹底走向了對立,為了進一步消除司馬懿的影響,曹爽對司馬懿採取了多方面的打擊來擴張自己的勢力:
罷免曾經力阻增兵的鐘毓,轉任魏興太守。防守曹魏西線的大將軍孫禮遭到曹爽的貶斥。利用“正始改制”多方面打擊世家的權力,並未賺取聲望。可以説,“駱谷之役”對於當時天下雖沒有較大影響,然而對於當時的曹魏政壇絕對是一次很大的影響,堪稱是司馬懿和曹爽權力之爭的轉折。
曹爽集團在和司馬懿的爭鬥之中陷入了不利的局面“駱谷之役”的慘敗讓曹爽在之後的爭鬥之中陷入了極為不利的局面:
由於“駱谷之役”的慘敗,導致曹爽的聲望大跌,曾經名滿天下的“正始名士”夏侯玄也為曹爽連累被世人所譏諷,而這些輿論無疑是司馬懿針對曹爽所發出的聲音。“駱谷之役”的慘敗讓曹爽意圖建立軍功掌控軍隊的如意算盤由此落空,由於在軍隊之中沒有建立威望,無法掌控軍隊。故而雖身負大將軍這一職銜,可是對軍隊的掌控力遠遠不如司馬懿。也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其在之後的“高平陵政變”之中畏首畏尾,他擔心軍隊不聽指揮並非沒有道理的,也映證出曹爽對軍隊實際掌控力較弱。
也是這次戰役讓曹爽集團暴露了自己的致命缺陷,曹爽集團內部雖有卓越遠見的才俊,然而其內部也有不務實際的“浮華之士”,這樣子的一羣士人去對付那個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曹爽集團之後的失敗也由此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