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是咋回事?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在史書上記載,在楚漢相爭之時,當時的劉邦屢戰屢敗,形勢不利。這時他的謀士酈食其為他獻上一計。請他立六國的後人為王,給西楚多樹敵人。劉邦當時聽從了這個建議,並在張良來到後,得意地對張良炫耀。
誰知道張良當時就指出,如果按照這個計策行事,大事去矣。藉着張良為劉邦分析了一番,劉邦聽後,不顧自己正在吃飯,馬上把嘴裏的飯吐出來,讓人把刻的王印銷燬,終止了這個計劃。
酈食其為劉邦策劃的是,封六國之後為王,讓他們去跟項羽為敵。這個計策從表面看,似乎是一個好計策。但是,從實際上來説,這個計策根本在當時的情況行不通。
張良説了一大堆理由,其實是古人思辨的常法。這麼一大堆話説到底,也就一個意思,實行這個計劃得不償失。
這是因為,在周朝的時候,周王分封列國是因地制宜的。一個是當時天下已經大勢已定,分封列國是為了將來的長治久安。一個是分封的大多是周朝沒有控制的地方,通過分封,消化這些地方,使得周朝的勢力更加強大。
而酈食其請求劉邦分封六國後人的時候,正是和楚漢戰爭勝負未分之時。劉邦分封六國後人,封的是自己的地,分的是自己的人。這些分封的勢力,和劉邦都是王,何必去聽從劉邦的指揮。這樣一來,等於劉邦分散自己的勢力,去成就他人。
在軍事上還給項羽造成各個擊破的機會。將所有的實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上,還尚且不是項羽的對手。如果再分散開來,那就滅亡在即。從這方面來看,這個計劃確實是個自取滅亡的機會。
即便是在當時,就有現成的例子放在眼前。陳勝吳廣起義,陳勝自立為王。他派出去的軍隊,其中的一部分將領在六國後人的蠱惑下,立六國的後人為王。陳勝雖然不同意,可也沒有辦法阻止。於是,在當時的中國,除了陳勝的楚國,基本上其他幾國都復興了。
可是這六國互不統屬,面對秦軍的進攻,互不相救。最終,各地的起義軍被秦軍各個擊破。尤其是當秦軍攻打陳勝的時候,表現得更加明顯。不要説沒有其他王國的軍隊前來救援,連原來屬於陳勝的將領都沒有來救援,陳勝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這就是酈食其給劉邦出的計策,在現實中的血淋淋的例子。
即便是過了幾百年後,後趙的君主石勒在聽別人講歷史的時候,聽到這一段的時候,也驚訝地説,“如果按照酈食其的計策去施行,劉邦的大事去也,可是他是怎麼取得天下的呢?”後來聽到張良阻止的時候,他才點頭不語。
我們可以看到,連一個沒有文化的石勒都能夠看出這個計策的謬誤,劉邦怎麼會看不出來?這只是當時劉邦的形勢過於危急,病急亂投醫造成的。因此,只是被張良一點撥,劉邦就馬上醒悟了過來。連飯都沒有吃完,把嘴裏的飯吐出來,就一邊罵着,一邊趕快讓人銷燬刻的王印,終止了這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