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當孩子被欺凌,家長應該如何教育,才能把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經典

文文下班回家,來到樓下的花園看孩子玩耍,他看見五歲的兒子被一起玩的小朋友,一會打一拳,一會踹一腳的,而兒子卻一動不動的任別人打。

這讓文文怒火中燒,不僅對打人的小朋友感到厭惡,更對兒子的捱打感到生氣,可是作為大人,也不能替孩子打回去,只好把兒子領回家,生氣的指責兒子 ,為什麼不還手。

當家長看到孩子被欺凌的時候,很多時候會教育孩子為什麼不打回去,這雖然也是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隨之,也會有很多副作用。

這種以暴制暴的教育觀念,很容易讓孩子養成用拳頭解決問題的習慣,對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的發展都有阻礙。

因此,在孩子遇到被欺凌的問題時,在什麼情況下孩子要據理力爭,什麼情況下要退一步,怎麼引導孩子解決被欺凌的問題,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同時也不要成為施暴者,這些都需要家長思量的。

培養孩子權利的意識,從小父母就要讓孩子懂得維護自己權利的意識。

當孩子受欺負的時候,大多會選擇忍讓、屈服,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建立起來自己的權利意識,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才有勇氣去抗爭

遙遙今年7歲了,在樓下騎完自行車,把自行車放到一邊,一個小女孩過來説:“可以騎一下你的自行車嗎?”

遙遙果斷的回答,“不行”小女孩問“為什麼呀?”遙遙説:“沒有為什麼,不行就是不行。”小女孩只好惺惺的走開了。

其實,這就是孩子的權利意識,遙遙能堅決維護自己的東西,這也使他擁有獨立的權利意識,才讓他的反抗變得更加自信。

家長要常常告訴孩子,如果受到欺負,最重要的是先保護好自己,如果對方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必要的話就大膽的去出手反擊。

孩子在6歲以前語言和自控能力還沒有成熟,在遇到矛盾的時候也不知道如何解決,但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藉助外界的幫助來解決問題,不會遇到欺凌忍氣吞聲。

孩子在尋求家長幫助的時候,家長不要第一反應就是説,“是不是又被欺負了?”沒等孩子説明白,就給孩子定義被欺負的羣體,家長要耐心聽孩子的陳述。

站在孩子的角度,幫他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孩子大膽的去嘗試的解決,並與他一同分享辦法的結果。

1、人格獨立,勇敢説“不”

據心理學家研究,孩子在一歲以後,就已經產生了獨立的心理,在發展獨立個體中,從認識自我開始,逐漸建立獨立的自主意識。

家長要把握好孩子的每一個關鍵期,讓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獨立意識,真正認識自我,增加自我認同感,在面對危害自身行為時,更有勇氣和信心去拒絕,大膽的反抗。

2、提高孩子解決矛盾的能力、發展社會性

家長從小就要告訴孩子,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越是有能力,就越不能欺負弱小。

孩子不管是欺負別人,還是被別人欺負,都是缺乏社會性的行為鍛鍊引起的。

家長要提高孩子解決矛盾的能力,就會減少欺凌事件的發生,從而促進社會性的發展。

3、鍛煉出強健體魄

讓孩子鍛鍊身體,擁有強壯的體魄,也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個好辦法,孩子的身體強壯,就會很直觀的顯現出氣勢和力量。

父母可以給孩子報一些體育項目去學習鍛鍊,不僅可以讓孩子在運動中緩解壓力,也能很好的保護自己。

【媽媽寄語】

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孩子的學會做人,更要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今日話題】

孩子如何學會自我保護,免受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