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話讀來未免使人茅塞頓開,面對他人的批評時,這是最好的處理方法。俗話説:"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但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所遇到善意的批評中總會夾雜着惡意的指責。雖然我們不能阻止他人不公正的評論,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要讓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評論的干擾。
金庸先生身為武俠小説中的泰斗級別人物,備受關注,與此同時爭議紛至沓來,批評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值得一提的是李敖和王朔的批評。面對此二人,金庸先生有不同的態度,他親自回覆了王朔的批評,為何卻對李敖置之不理?
金庸與武俠小説
1924年,在浙江海寧市的一户人家中,伴隨着一聲嬰兒的啼哭聲,金庸呱呱落地。在重男輕女的年代裏,一舉得子的金庸父母十分的開心,甚至認為是祖宗們的顯靈。
追溯到金庸的祖輩,他算得上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公子哥。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擁有像竹子一般氣節的清末忠臣,"千磨萬難還堅挺,任爾東西南北風" 説的便是他這般的人物。
清末時,百姓們飽受外國人的欺辱,當時的民眾氣不過,一把火燒了外國人的教堂,為了維護百姓,查文清便帶頭辭去官職以平息此事。年幼的金庸深受祖父的影響,看着祖父大義凌然的樣子,少不更事的他心中便萌生出了英雄主義,這也為後來金庸寫武俠小説奠定了基礎。
人生一晃數十載,眨眼間,金庸便以成年。
在父親的刻意栽培下,金庸的文學造詣頗高,在他早年間當過報社的編輯。不過現實的新聞報道並不是金庸真正所渴望的,他嚮往的是那恣肆、充滿義氣的武俠世界,他想創造出和祖父一般的人物來。至此,金庸走上武俠小説的創造之路。
當時的文壇在各種文化的衝擊下,形成了"百花爭鳴,百家齊放"的盛況。金庸的小説以豪情壯志的英雄主題、肆意自由的江湖生活和細膩的人物刻畫很快便得到了許多人的稱讚,武俠小説一時間在民間風靡起來。
但當時的文人們自恃高人一等,十分看不起這類似於"話本"般的下層文化。一時間,人們對金庸的武俠小説褒貶不一。在眾多文人的批評中,李敖和王朔的批評更為吸人眼球。但金庸只回復了王朔卻對李敖置之不理,這又是為何呢?
批評往往分為兩種,一種是指責性的警告,還有一種是勸誡性的交流。對於前者的不分青紅皂白的惡意評論,人們往往會站出來,羅列出證據,自證清白;對於後者出於關心的批評,多數人會選擇虛心的接受,默默的改正。對於金庸來説,王朔屬於前者,而李敖屬於後者,所以他才站出來回覆了王朔,沒有回覆李敖。
回覆王朔的批評
王朔是中國內地的作家、編劇。他在文壇的地位遠不及金庸,他最早開始批評金庸是在《中國青年報》上的《我看金庸》,所用之詞挑釁、諷刺的意味盡顯。
王朔説:"金庸的小説不過是在那個年代,從人們匱乏的娛樂生活中脱穎而出罷了,相較於現代的文學作品根本不值一提。這樣的作品,難道有拍成電視劇的必要嗎?"王朔覺得金庸的小説集不過都是套了個武俠殼子,沒有任何觀賞價值,看金庸書的人都是些閒人罷了要麼就是不懂文化的底層民眾。
金庸聽到這樣的批評後,不經莞爾一笑,他看王朔就像看一個無理取鬧的小孩子一般,理智的大人又怎麼會和智商未開化的孩子計較呢?但是王朔稱金庸的作品是"垃圾","是可忍熟不可忍",金庸對此雖不至於氣得面紅耳赤,但是他還是以"八風不動"四個字來回復了王朔。
意思便是隨便你怎麼説我,我就是這樣,看你能造謠到什麼地步。金庸以這樣的方式回覆了王朔,不僅證明王朔所言非實還側面體現出金庸的幽默與高尚的品格。面對惡意的抹黑,他沒有選擇像瘋狗一般的反擊,而是給人一種"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的高雅。
尼采曾説過:"隨着輿論思考的人,都是自己眼塞耳閉的人。"金庸也如此認為,他堅信自己精心雕琢出的作品不是"垃圾",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爭論了也是白瞎。
面對李敖的批評不置一詞
李敖相較於王朔,地位可謂是天差地別,一個是文壇泰斗,一個是遊走在文學邊界的三流作家。李敖同樣看不上金庸的作品,也對此做出了批評,可是金庸到去世為止都未對此做出過回應。
究其原因是李敖此人批評人十分的到位,他曾經説過:"我不僅罵你是混蛋,還要告訴你為什麼你是混蛋。"可見此人邏輯性頗強,喜歡有理有據的説話。
李敖喜歡透過現象看本質,他通過金庸的武俠小説,看透了金庸此人,他沒有直接批評金庸的小説,反而是批評金庸是個"選擇性"信佛之人。對此金庸辯無可辯,因為事實便是如此,金庸對李敖的批評選擇了沉默。
李敖在當時是文學界泰斗般的人物,金庸本身便很欣賞李敖的文筆與作風。再加上兩人都是熟識,若是金庸當眾反駁自己朋友的正確批評,不僅李敖下不來台,金庸估計也會無顏見自己的朋友了。面對李敖中肯的批評,金庸選擇了虛心的接受,並且加以改正。
金庸會回覆王朔,首先是因為王朔如黃口小兒一般惡意中傷金庸,侮辱金庸的作品,其次金庸對於王朔來説是文壇的前輩,回覆一個後輩不會引起什麼軒然大波反而會顯得他平易近人、通情達理。
"人不能沒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那樣一個人就不能進步",批評是促使人進步的"良藥",雖苦口卻能激勵人前行。
文/劉白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