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備”而來 輕鬆上課

有“備”而來 輕鬆上課

王玉燕在給學生上課。

我的對外漢語教學生涯始於2008年,迄今為止,教過的學生年齡低至4歲孩童、高至70歲的老人,其中包括大學生、中小學生、政府部門及企業工作人員、退休人員等。面對具有個體差異的漢語學習者、面對不同類型的漢語課程,要想給學生呈現一堂精彩而不枯燥的漢語課,着實需要老師在備課環節動一番心思、費一些腦力。

提到備課,作為教師應該都會想到備學生、備教材、備教學方法等方面,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需要備的“點”遠不止這些。以我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院和漢學系所教課程來看,一堂對外漢語課,無論課時長45分鐘(一對一漢語課),還是90分鐘(漢學系本科生漢語課),抑或是135分鐘(孔院學期課晚班),不管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面授課程,老師在備課時都應考慮到這些問題:這堂課針對的是什麼樣的教學羣體?主要教學內容是什麼?課堂上運用哪些教學方法?最終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

因材施教——備“學生”

本着“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在接手一個新班時,首先要熟悉全班學生的名字。由於學生來自不同國家,有些特殊名字的拼寫和發音對我來説難以記住。我的做法是先從視覺上記住較難的名字,然後第一次課讓學生做自我介紹時,仔細聆聽並重復學生的名字,再讓學生確認我説得是否正確。這樣不僅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可以避免課堂上叫錯學生名字的尷尬。

其次是要了解學生的職業、身份及學習漢語的動機。在第一次課初次相識、相互做自我介紹的時候,也是瞭解學生的一個契機,同時還可以拋出“你為什麼學習漢語”這個問題。另外,從學生做課堂互動練習和課堂表現的積極性上,教師也可以大致看出學生的個性。瞭解這些便於在備課時有針對性地選取學生感興趣、難易程度適合的內容,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與時俱進——備“教材”

作為老師,在拿到教材時,第一時間就要了解其結構與內容。我會關注出版時間、書中涉及的主題及相關語法點,概覽整本教材。同時,根據所教班級的課時設置來制定一學期的教學計劃。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與時俱進”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書本以外的知識和信息,而不只是侷限於課本知識。如果所用教材的出版時間較早,裏面個別內容已過時,教師可根據情況在課堂講解時刪減教材中不實用的內容,補充學生感興趣的關於當代中國的“時事”內容。

備“教材”時,PPT課件的製作對我來説會耗費大量時間。從學習內容的選取、版面設計、字體字號字色的選用,到圖片搜索篩選以及動畫設計等,都從學生視角出發,讓學生在觀看和聽講時更易於接受和理解。另外,備課時針對教材上涉及的內容,不管是漢字、詞彙、語法還是課文,都要從學生角度來設置一些問題,找出恰當的解釋和回答,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寧多勿少——備“課量”

在與同事進行漢語教學探討時,曾有老師説起課堂上把自己當堂課所備內容都講完,距離下課還有很長時間(因為我們孔院的學期漢語課是每次3課時,即135分鐘),自己也沒料到這麼快就講完了,一時間竟手足無措,不知下一步該如何繼續。

我想這涉及的是教師每次備課量的問題,考驗的是老師隨機應變的能力。備課量的多少通常取決於所授課程的級別和課堂持續時間,從我個人經驗來説,每次備課時在數量上儘量做到“寧多勿少”,以避免課堂上出現師生“無話可講”“無事可做”的尷尬局面。具體做法是教案中的必要學習內容準備充分之餘,在正常備課量的基礎上再額外補充一些諸如遊戲性的課堂活動練習,或是與當課所學內容相關及難度合適的短視頻(5分鐘以內),以備不時之需。

只有做到“有備而來”,才能得心應手地處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輕鬆上好每一堂課。

(作者系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院漢語教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9 字。

轉載請註明: 有“備”而來 輕鬆上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