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顧命大臣”是中國歷史上伴隨帝王交接時出現的一類特殊人羣。中國歷史上從秦朝的趙高開始,一直有“顧命大臣”攝政一説。擔任此職的大臣們,都是老皇帝眼中的忠誠、能臣,可以幫助新皇帝打理朝政。其權勢應在當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
但是,這個看似“榮耀”無限的任務,其實,危險係數相當之高。因為,歷史上能全身而退的“顧命大臣”屈指可數。
南朝宋武帝劉裕,臨終前指定徐羨之、謝晦、傅亮等人好好輔佐少帝劉義符。只是,這位皇帝性格張狂,舉止有悖常理,做了兩年的皇帝,就被這些大臣給“廢”了,降格為營陽王。更慘的是,沒過多久,他居然被中書舍人邢安泰用門閂給活活打死了。
於是,劉裕的第三個兒子劉義隆,被這些“顧命大臣”推舉為新任繼承人。之後,第二年親政,第三年,劉義隆就誅殺了這些擁立自己的大臣。雖然,表面看似邏輯很亂的一系列事件,但卻暴露出了“顧命大臣”和“皇權”之間微妙的平衡關係。
當時,被廢的劉義符,由於教養缺失,性格荒誕,繼位後更是我行我素,行為出格,做出了很多荒謬的事情。而由於年齡尚幼,並沒有親政,故而對國家的軍政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顧命大臣”們卻不得不多想一步,小皇帝現在都能這樣,掌權後,豈不更是變本加厲。
所以,國家在這樣一位皇帝的統治下,命運可想而知。如果想的自私點,這樣的皇帝親政後,以後會如何對待這些“管教”過他的大臣們?估計結局也不會好到哪裏去。因此,不論於國還是於私,劉義符在位置上一天,就多一天的危險。於是,這些顧命大臣才推翻了老皇帝的命令,將其給廢了。
這完全是出於私利嗎?
當然不是。
因為,這些顧命大臣如果真是出於私利,完全可以找一位年齡更小的皇族人選來坐這個位置,但是,他們卻選的是劉義隆,僅比劉義符小一歲。
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可見這些大臣還是牢牢記着老皇帝的交代,幫助新皇帝好好看着這個江山。他們本是有機會自己掌權,但還是恪守自己“顧命大臣”的本分。所以,在劉義隆繼位的第二年,就主動歸還了朝政大權。
其實,故事到這,只是一個開始。
徐羨之等人可以廢一個皇帝、立一個皇帝,卻最終保不了自己的性命。據《宋書·傅亮傳》裏記載,少帝被廢后,傅亮親自前往江陵奉迎劉義隆。當時,劉義隆一見到他,居然淚流滿面,還問他有關少帝被廢的一些事情。可見,劉義隆對哥哥被廢一事,還是心有餘悸。
常理而言,劉義隆應是高興才對,沒有哥哥的倒台哪來他的機會?但他卻是嗅到了顧命大臣的“威力”,這一哭怕更是擔心自己也像哥哥一樣,命運被拿捏在顧命大臣手中。
當時,傅亮“流汗沾背,不能答。”
難道這些大臣就沒有想過他們今後的命運嗎?
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他們以為再立一個新帝,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才沒有多想之前的“弒君”行為已經讓這位新帝對他們有了“戒心”。但他們只是用“讓步”想換取皇帝的“手下留情”,卻沒有采取更為主動的抵制辦法。
小皇帝劉義隆不放過他們,當然,他也早有自己的想法:
一是、清除自己被“廢黜”的隱患,發泄一下自己心中那個深藏的“恨意”;
二是、乘此機會樹立自己的威嚴,讓羣臣們清楚現在是誰有掌控權;
三是、間接替其他大臣出了口怨氣,畢竟,“攝政”在某些大臣眼裏,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劉義隆下手非常快,親政第二年,就詔告天下,説:徐羨之等人犯了不可饒恕的“大罪”,必須剷除。雖然,徐羨之快人一步得知消息跑了,但後來,他還是選擇了自行了斷。傅亮逃到了兄長的墓前,讓官兵給抓住了,終被誅殺。
謝晦領兵在外,卻是敗於討伐大軍,自己被俘。而他哥哥的兒子也一道被俘,臨死前作詩,悲嘆人生:
偉哉橫海鱗, 壯矣垂天翼。 一旦失風水, 翻為螻蟻食。
之後,謝晦接着説:“既涉太行險,斯路信難陟。”這只是在説他們自己的故事嗎?其實,這也可以看做是那些“顧命大臣”的真實寫照。
當然,這個故事的版本並不鮮見,就拿清朝來説,康熙“智鬥鰲拜”的故事,一直被世人所贊。因此,大家認為:皇帝似乎就該清除這些“權力膨脹”的大臣。而“不得善終”,似乎也成了這些“顧命大臣”的宿命。其實,説到底這些都不過是帝王家族獨霸天下的特殊產物,他們始終都以個人利益為中心。而“顧命大臣”再如何風光,在使命結束後還是要俯首稱臣的。
可見,歷史上“顧命大臣”的命運,都是註定的,根本沒有改變的可能。
正所謂,卸磨殺驢,不管是“顧命大臣”還是一般的大臣,只要他們擁有的權力威脅到了皇權,那麼,他們的命運將不被自己掌控。
所以,這些“顧命大臣”從一開始,做的都是要命的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