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百家姓”系列之——趙姓的起源!
“趙”姓目前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排名是第七位。
大陸地區排名前十的姓依次是:1、王,2、李,3、張,4、劉,5、陳,6、楊,7、趙,8、黃,9、周,10、吳。
在《百家姓》裏面,楊姓排在第1位。原因顯而易見:宋朝趙家要是排在第二位,誰敢排在第一位?
來看一下趙姓的起源吧!趙姓起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源於“嬴”姓。
“黃帝”姬軒轅的後代,有一個叫伯益的,因為輔佐舜帝有功,舜將女兒許配給他,並將其賜姓為嬴。伯益的後代造父因養馬有功被封於趙城,於是其後代稱為嬴姓趙氏,造父即為趙氏始祖!後來這支趙氏不斷髮展壯大,在春秋後期和韓、魏“三家分晉”,從而形成戰國七雄之一——趙國。而伯益的另一支後代因造父的賜姓,也改稱趙氏。後來,這支趙氏也因善於養馬被封於秦地,建立秦國,號為“秦贏”。大家都知道:他們後來統一了中國!
“嬴姓趙氏”是為趙姓的主要來源。
二、源於改姓
1、它姓改姓
改姓最多的源於趙宋王朝。趙家為了封賞功臣、鞏固統治,大量賜姓。先後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等,被賜趙姓。
2、它族改姓
先後有匈奴人、女真人、党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等,被賜為趙姓。比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元代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的三弟合赤温後裔改姓趙;清朝滅亡後,滿族人伊爾根覺羅氏、愛新覺羅氏等滿姓後裔迫於壓力改姓趙。
趙氏的變遷:
秦始皇滅趙以後,把原居於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趙姓後代遷往甘肅天水,湖北房縣等地。
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範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
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真定人趙雲趙子龍入蜀為將。
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後裔孫趙貴鎮守並遷至武川(今內蒙古)。
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
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
兩宋時期,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
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浙江紹興、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等地;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到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崑山、溧城,浙江秀水等地。
太宗支派在“靖康之恥”後,因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因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
魏王支派因趙廷美意圖謀反被貶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後代外放為官,散居各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河南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山東濟州、江蘇崑山、浙江秀水、江蘇溧城、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南宋初,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後,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繁衍。
宋代以後,趙姓遍佈全國各地。
明末,有趙姓不惜冒險遠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構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美國。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老撾、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分佈;壯族中的趙姓散佈于越南、老撾、泰國等地。
好了,趙姓到此,請繼續留意:“黃”姓。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於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