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統治蘇聯長達11年之久,這一時期也被很多人稱為“解凍期”。在赫魯曉夫的主導下,蘇聯對斯大林時期的一些錯誤政策進行了修正,蘇聯社會也掀起了一陣改革熱潮。然而,除了積極的一面,赫魯曉夫時期,卻也堪稱是蘇聯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也是蘇聯歷史上政治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赫魯曉夫登上大位,始於他與貝利亞的政治鬥爭,而他自己也在一場政變中被趕下了台。
(圖)赫魯曉夫
為什麼赫魯曉夫難以像斯大林那樣在蘇聯樹立起絕對的權威呢?這或許有着三方面原因。其一,斯大林死後,包括赫魯曉夫在內的一批老一輩的革命家都具有一定的實力,他們都想要競爭最高領導人的位置;其二,很多人並不認為赫魯曉夫有足夠的能力和威望接班斯大林,這種觀點不但在蘇聯國內有市場,在整個社會主義陣營中也有很多支持者;其三,赫魯曉夫頻繁改革觸動了蘇聯精英階層的利益。比如赫魯曉夫提議取消幹部終身制,這就令很多人難以接受。在這三方面原因中,第三點或許是導致赫魯曉夫最終黯然下台的根本原因。可以説,是赫魯曉夫不斷的“瞎折騰”,讓他自己成為了眾矢之的。
(圖)在蘇聯各地視察的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究竟有多亂來呢?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大概在1963年前後,赫魯曉夫突然感覺蘇聯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很難做到齊頭並進,於是這位“熱血”書記就深入基層開始調研。經過一番研究後,赫魯曉夫發現了問題的根源。赫魯曉夫認為,沒有任何人能夠同時精通工業和農業,因此,負責地方事物的州委書記們就總會在工作中有所疏漏。怎麼辦呢?赫魯曉夫想出了個主意。在一次政治局的會議上,赫魯曉夫提議,將地方的行政系統拆成兩部分,由一位擅長工業的州委書記和一位擅長農業的州委書記協同管理地方事務。
這種改革顯然就是胡搞!但可悲的是,當赫魯曉夫發表了自己的建議後,委員們一致表示贊同,並齊聲讚美赫魯曉夫“天才的智慧”。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搞個人崇拜,但他自己又何嘗不是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呢?於是,這種荒唐的改革政策就推行下去了。結果可想而知,不但沒能改善蘇聯的經濟狀況,反而因為兩位州委書記互相掣肘,使地方事物難以推行,還造成了更嚴重的冗員問題。
(圖)赫魯曉夫熱衷於推廣玉米種植
赫魯曉夫時期,像這樣“瞎折騰”的例子不勝枚舉。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暗地裏反對他,這其中也包括很多由他親手提拔起來的年輕人。1963年底,這些赫魯曉夫的反對者們開始暗地裏結成了聯盟,秘密謀劃着推翻赫魯曉夫統治的行動。在這個聯盟中,兩位代表人物是勃列日涅夫和謝列平。此二人都是在赫魯曉夫的一手栽培之下才進入蘇聯的權力中心的。當時的勃列日涅夫正擔任國家元首一職,1964年又成為了赫魯曉夫的副手;而謝列平則是赫魯曉夫的左膀右臂,控制克格勃和內務部,擁有較大的實權。勃列日涅夫與謝列平的聯手,實際上也表明赫魯曉夫在蘇聯精英階層中已經失去了人心。
(圖)勃列日涅夫(左一)與赫魯曉夫
在扳倒赫魯曉夫一事上,勃列日涅夫所起到的作用至今仍是個謎。不過,很多證據表明,勃列日涅夫雖然利用了謝列平與蘇斯洛夫的競爭,坐收漁利,但也絕對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整個政變的策劃中,勃列日涅夫主要是與謝列平的死黨——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進行聯繫。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向以温和、慈善面孔示人的勃列日涅夫竟然提出了三條極其歹毒的計策,甚至連謝米恰斯內都難以接受。
勃列日涅夫去世後,謝米恰斯內曾在一次專訪中透露了當年的秘密。1964年6月,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前夕,勃列日涅夫就提出了兩個除掉赫魯曉夫的建議。其一是,在赫魯曉夫訪問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期間,對其下毒,使赫魯曉夫死在國外;其二是,在赫魯曉夫從開羅飛回莫斯科的路上,製造飛行事故。
(圖)前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
勃列日涅夫這兩條歹毒的計策,令“恐怖製造專家”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都大為吃驚,而謝米恰斯內壓根兒也不想接受勃列日涅夫的提議。誠然扳倒赫魯曉夫對謝米恰斯內有巨大的好處,但是,第一,當時的國內形勢不允許製造這種巨大的謀殺案件;二來類似空難這種做法,還會殃及與赫魯曉夫同行的葛羅米柯、格列奇科等國家領導人;第三,最重要的是,刺殺赫魯曉夫這種極端行動風險巨大,一旦事敗,就會跌入萬丈深淵。謝米恰斯內也不傻,他不會替勃列日涅夫承擔這種巨大的風險。
一個月後,勃列日涅夫又向謝米恰斯內提出了第三條計策,他建議在赫魯曉夫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回到國內的路途中,製造車禍。當然,這條計策再次遭到了否決。最後,謝列平制定了政變的最終計劃,採用了相對温和的方式,把赫魯曉夫趕下了台,至少保住了赫魯曉夫的性命了。
(圖)老謀深算的勃列日涅夫
多年以後,赫魯曉夫之子謝爾蓋在回憶勃列日涅夫時,還會感慨勃列日涅夫的友善,感慨勃列日涅夫總能給周圍人帶來歡樂。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友善”的人,一個曾經受過赫魯曉夫恩惠的人,卻曾經想要置赫魯曉夫於死地。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莫過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