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早年:藝術學院落榜、畫家夢碎…他花光家產流落街頭

希特勒的早年:藝術學院落榜、畫家夢碎…他花光家產流落街頭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對於藝術家來講,維也納是一個充滿着「奧國夢」的地方,許多藝術家都認為只要能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在維也納獲致更好生活,亦即人們必須通過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等積極精神,即可邁向富裕。

1907年,十八歲的阿道夫.希特勒和其他幾十萬名年輕人一樣,受到自由與成功的願景吸引,決心奔赴維也納。希特勒的親屬看好他的藝術天分,他的阿姨甚至送給他一筆可觀的旅學經費,相當於一個年輕教師一整年的收入,實際上這筆錢等於是奉送。

由於資金充裕,希特勒儘管在首都過得並不富裕,但維持一個小康生活還是不成問題。希特勒在西火車站附近租了一間小房間。這個地方是外來人口相當稠密的一區。雖然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還沒考過,希特勒一來就把這裏租下,可見他對考試結果勝券在握,對自己的未來充滿無限憧憬。

考取維也納藝術學院

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分為兩個階段:申請人必須先繳交自己的作品,證明自己的能力,通過之後才能正式參加考試。希特勒獲通過初步審核,將在評審面前即席完成畫作。考試於一九零七年十月二日舉行。有三分之二的考生落榜,阿道夫.希特勒就是其中一員。原來,當日評審給出的主題是人物畫像,希特勒因為不擅長畫人,只擅長畫建築,含恨落第。

有很多學者都提過同樣的問題:如果希特勒通過入學考試,希姆萊成為合格的農場主人,戈培爾當上作家,戈林繼續留在軍中,那歷史會不會從此改變呢?雖然這些只是事後諸葛,但作者仍相信是會的,而且會是天翻地覆的改變,自信滿滿的希特勒從沒想過自己會落榜,他陷入了重度憂鬱及憤怒的深洞中,為了不讓自尊心蒙羞,他把藝術學院落榜這件事封得密不透風,瞞着他的母親和親戚,繼續待在維也納。

希特勒本來想另外投考建築學校,想用建築來完成創作藝術的目標,結果也沒能考上,藝術家的也就徹底破滅。這還不算是最壞的事,在希特勒失望回家後,他的母親被證實患上惡性乳腺腫瘤,並於一九零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去世,在雙重的打擊下,希特勒不得開始面對殘酷的現實,環境迫使希特勒開面對謀生的問題,此時,他正式走上人生的征途。

一九零三年至一九零九年,希特勒離開了自己親愛的家鄉,帶着僅剩於無的遺產,展開了他的流浪生涯,他還是選擇到維也納去碰碰他的機遇,看看能不能找到能夠發掘他藝術才藝的貴人,但是無情的現實,迫使希特勒明白,要居住在維也納,並非如想象般容易的事!

希特勒的早年:藝術學院落榜、畫家夢碎…他花光家產流落街頭

儘管經費有限,且遲遲不見貴人,希特勒仍作着瞻前不顧後的藝術幻夢,他每天花費大筆金錢學習藝術,甚至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去宮廷歌劇院,買站票欣賞華格納的作品演出,這種激情造成的結果是,他很快就阮囊羞澀。希特勒聽華格納的作品就像吸毒一樣,這種音樂彷彿帶給他無窮的魔力,使他在一次次的沉淪下得以振作,這並非偶然,眾所皆知,華格納的作品磅礡霸氣,慷慨豪壯,猶如千軍萬馬奔行草原,就希特勒所言:「除了華格納之外,我沒有其他的前行者!」這種無形的力量後來被納粹政府大量使用,幾乎成為了第三帝國的國樂,另外,《尼伯龍根的指環》裏的《女武神的騎行》也成為希特勒政權雷風厲行的象徵。

以繪畫謀生的日子

現實無情,希特勒不但沒有找到通往藝術家之路的管道,還耗盡了僅剩的家產,連一餐温飽都成了問題,他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無奈地當上了雜務工人,白天在街上掃雪,或在車站外為旅客搬動行李,晚上流蕩在街上,在公園的長椅上,或在別人家的門口外露宿,最後希特勒只好典當身上的衣服,把換來的錢用作買食物充飢,隨着時間過去,衣服也一天比一天少,飢寒交迫的希特勒只好跑到流浪者的麥德林收容所,在當時社會人們的價值觀看來,就是市民階層中最為低賤的境地。後來希特勒回顧他過去這段歲月時,曾哽咽道:「飢餓是我的忠實的伴侶,形影不離也揮之不去,是我生活中最無情面的友人,常常要與他進行搏鬥。」

後來,希特勒想了個謀生的好辨法,在市場上出售他自己繪製的畫片,大多是維也納的著名景點建築,如奧地利國會大廈等,有部分是風景的水彩和掃描,他的畫作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人物,只有冰冷端莊的建築,這和他不美滿的童年有關,父親的家暴導致希特勒養成內心孤僻的個性,這雖然無法從他外表的言詞看出,但卻可以從作為心理釋放路徑的畫作得知。

希特勒的畫作售價便宜,具有一定銷量,靠着這點微薄的收入,他能有兩餐充飢,不至於捱飢抵餓,這是他在這段流浪生活中最為自嗚得意的一點回憶,他認為自己利用其天賦藝術才華取得了自己生存。雖然希特勒一輩子都在追求畫家夢,但卻從未賣出一幅值錢的作品,諷刺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希特勒在早年以低價出銷的新天鵝堡水彩畫,竟被以十萬歐元的天價購下。就某方面來説,希特勒真的成為一名「知名畫家」了。

憤世嫉俗的開端

希特勒在維也納的歲月,是他生命中最困難艱苦時期,人生從沒有如斯卑賤過,但這也是他人生中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時光,這段期間內,希特勒對社會缺乏感恩、滿懷惆悵,他的思想開始由失意落寞轉為憤世嫉俗,最終,他在心理上的極端思想逐漸完備,成為一股無法動搖的力量。

就希特勒自己所説:「我創造了一門知識的基礎,這份基礎我至今仍受益良多。在這段時間裏,我塑造了一幅世界圖像和一種世界觀,成為我現在行動的堅定基石。」希特勒觀察了各個種族的性質及民族性,總結出了一個想法:「任何放蕩淫穢的事情,都是醜惡的猶太人所為!世上沒有比猶太人更可恥、更低下的物種!」他更認為上帝在創造人類的過程裏,在道德點上存在了一些矛盾,造就瞭如猶太人這一類的「敗類」。在《我的奮鬥》中,希特勒把維也納描寫成「種族混雜的巴比倫」:

「讓我最反感的是帝國首都的人種駁雜,我十分厭惡這種由捷克人、波蘭人、匈牙利人、俄羅斯人、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混在一起的種族大雜燴。而最讓我討厭憎恨的,除了猶太人還是猶太人,他們就像無所不在的人類病菌。這個大城市對我來説,有如一個雜交亂倫的化身。」

希特勒這種僅用一方角度的見解,也為日後種族滅絕猶太人,留下了可怕的伏筆。

事實上,只要稍微讀過希特勒的生平,就能發掘出他的激進個性是習慣性養成的,希特勒其實從來沒有實質意義的讀過一本書,因為他認為「所謂讀書的藝術,乃是記住重要的,忘掉不重要的。」換句話説,希特勒從來沒有從頭讀到尾,而是囫圇吞棗,從書裏找出他自認為適合他的東西來讀,這種主觀式的行徑影響了他的思想形成,他無法接受自己不認同的,卻又大量吸取自己認同的,使他越發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正當,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

希特勒的記憶力很強,可以在無數的抽屜中,一次就找到他想拿的東西,海軍元帥鄧尼茲也曾回憶:「他的思路很清楚,我接受吉爾伯特博士的智商測驗的時候可以記下九位數數字,但希特勒有着驚人的記憶力,只要是讀過的東西全部都能想起來。」可惜的是,希特勒的高智商並沒有應用在正確的路徑,反而運用在仇恨性的激進思想上。

一九一三年的春天,此時希特勒已經二十四歲了,按照當時奧地利法規規定,年滿二十四歲的男性有義務兵役的責任,然而他卻離開奧地利了,按照他日後的説法來説,他離開維也納並非要逃避軍役,實際上是他不想與他視為低等的猶太、斯拉夫、吉普賽等其他民族一起服役,據他自己所説:「我的心過去一直都是嚮往着德國。」

一九一三年春季,希特勒到達了德國慕尼黑,他的第二人生從此展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80 字。

轉載請註明: 希特勒的早年:藝術學院落榜、畫家夢碎…他花光家產流落街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