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作詩2000首? 搖號入學時代,家長更要警惕,讓能力培養迴歸理性
這幾天網上流傳日作詩2000首的神童,在舞台上傳銷式的演講,讓人咋舌。
看完後感覺久違的傳銷式成功學重現人間!且不管是否這位少女真的如此神奇,我們從家長的角度看看如何對待孩子的能力培養。
孫子變法?九變篇中有一句話叫“役諸侯以業”,用在傳銷中最恰當不過。
這裏的“業”也就是孩子們做“作業”這個詞的來源。古人記事或上課會帶個大木板,把要做的事情刻在上面。所以業指的就是需要做的事情。這句話的原意是“讓諸侯們去做他們覺得該做的事情”。用在傳銷中,就是讓家長們去無限地提高孩子的能力,這樣才能驅使他們來買產品。
培養孩子是每個家長要做的事情,正是利用了這點心理,才會導致各種少兒教育產品大行其道,甚至過渡宣傳。
那這和搖號入學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以後幼升小和小升初都不需要考試了,所以側重點會向能力的培養傾斜,而能力的培養卻是沒有上限的,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類似“日作詩2000首”這種超凡能力。
取消入學考試這種制度是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現在的中高考都在改革,更加註重能力的測試,而且賽道會拓寬。不會像以前那樣過分注重對科研人員的培養,因為社會需求變了,所以出現了文理均衡的轉變。
等現在上小學的孩子再參加高考時,可能和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能力的培養將越來越重要,這也為那些靠嘴吃飯的人提供了土壤。
對於小學和學齡前的家長而言,語文和英語的變化是最大的。
因為語言的學習有很多軟性指標,很難像數學那樣進行客觀評價。
傳統文化的迴歸,大語文的興起,讓很多打着國學旗號的人招搖撞騙。不明白大語文的含義,只是一味復古、誦經,真是誤人子弟!
以三字經為例,這是古代給孩子的大語文的教材,看看這裏面都包含了什麼呢?
談教育的重要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介紹名物常識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談歷史興衰
考世系,知終始。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談人倫道德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所以三字經其實就是一部生活百科,這也是大語文的含義所在。但現在的孩子其實並沒有必要去背誦三字經,一方面是有些知識已經過時,另一方面,現代數字化技術這麼發達,並不需要將知識如此濃縮,方便記憶。
讓孩子瞭解生活,培養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是大語文的目的。
不可否認,市面上出現的大部分教育產品作用是顯著的,但有些卻過渡宣傳,飢餓營銷,從而導致混亂。
要説到過度宣傳,還得是少兒英語。
*老師,您好!我是18線小城市的英專媽媽,慶幸遇到您,買了音頻聽了不下10遍,每次都給我很大力量。我們為了追趕3歲0起點,於是在4週歲開始利用10個半月,大火猛攻聽力4000詞,口語輸出也很順利……
這種在羣裏發的消息就是基本就可以判定為帶節奏的。
為了拓展市場,教育機構將眼光放到了低齡兒童這個羣體上,甚至連不滿週歲的嬰兒都在賺錢的範圍中。
且不管孩子在3、4歲的時候掌握4000聽力詞彙有多難(還有更誇張的),究竟有沒有必要這麼做?其實只要掌握聽力詞彙900個,就能基本交流了。看一下英語母語國家對聽力口語詞彙的分級:
250-500 初學者
1000-3000 日常會話
4000-10000 高級語言使用者
以動畫片小豬佩奇為例,第一季52集共1200個左右的詞彙,而這基本上就是母語國家學齡前兒童的口語水平。説句實話,小學畢業後能完全聽懂原版小豬佩奇就非常厲害了。
而中國孩子在沒有語言環境的條件下,4歲就掌握4000個聽力詞彙,這種詞彙是有效聽力詞彙嗎?對於初學者,語言一旦不用,忘記的很快。而要保持這種狀態,孩子每天要聽錄音,這得多枯燥,有這時間還不如多去讀中文,瞭解生活,及早啓蒙。
説到啓蒙,現在的少兒英語都喜歡加上啓蒙這兩個字。而啓蒙是什麼意思呢?在易經中的蒙卦,講的就是這個。孩子懵懵懂懂,不知道生活是什麼樣的,大人去告訴他們,讓他們開智,這才叫啓蒙。所以古代啓蒙都是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樣的生活百科。
給孩子教幾個單詞和句子又哪裏算得上啓蒙!
為什麼
這種宣傳能如此深入人心呢?
這其實是過度宣傳兒童在學習語言上的優勢,才導致很多家長不得不過早花費大量時間讓孩子學習英語。
事實上,之所以孩子學語言快,是因為學習方法採用的是i+1的輸入方式,也就是現在提倡的母語式學習方法。而不完全是因為對語言的敏感性強。至今為止,其實沒有任何依據能説明,在同樣的學習方法下,孩子學語言比成人快!
所以,對於英語,當成一種工具看待就可以了,沒必要過早投入那麼多資源,上小學了再學一點也不晚!從未來的高考改革趨勢看,英語的閲讀和作文的比重將持續,也就是説英語考試會越來越簡單!
而上面提到的4000聽力詞彙,其實還是從分級閲讀中轉化來的,缺乏口語環境的積累,對日常會話的作用沒宣傳的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