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政治腐敗,時局動盪。一些人抓住機會,奮起反抗。洪秀全就是其中一個,他趁着時機正好,拉起了一支浩浩蕩蕩的起義隊伍。當時太平軍勢如破竹,幾乎佔領了近一半的國土。但就是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太平軍的勢力突然轉弱。因內部爆發了巨大的矛盾,所以導致其最終土崩瓦解。當時洪秀全聯合韋昌輝,殺盡了楊秀清滿門。之後洪秀全又卸磨殺驢,將韋昌輝處死。因為這件事情,太平軍內部爆發了巨大的矛盾。因為害怕下一個遭殃的就是自己,所以大將石達出走。石達走的時候,帶走了二十萬精兵。這對洪秀全來説,真的是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和當時的清兵相爭。但是為何太平天國內部,會爆發如此激烈的矛盾呢?我們還應該從他們自身找原因。其實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全因小兵這一炮,打破其內部平衡。
我們都知道,到了後期,太平天國內部是兩股領導力量。一個是洪秀全,他當時自稱是天父的次子,想要憑此贏得百姓的信任。另一個就是楊秀清,他自稱是天父附體。兩個人均屬於太平軍的領導,但是實則楊秀清的權力更大。自古以來,兩股勢力是最難達到平衡的。因此在最後,才會出現洪秀全火併楊秀清的事情。但其實一開始,太平軍內部只有三個領導的,除了洪秀全和楊秀清以外,還有一個人是蕭朝貴。正是因為他的去世,才導致內部相互制約的權力出現失衡,因此間接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蕭朝貴和楊秀清一樣,兩人都出身平平。在起義之前,社會地位都很低。兩人之前還是鄰居。當時因為洪秀全在當地傳教,所以蕭朝貴選擇加入,正是成為太平軍一員。之後因為太平軍的領導者馮雲山被捕,因此內部出現了混亂。為了穩定民心,所以楊秀清就自稱是天父附體,因此贏得了百姓的信任。蕭朝貴看到以後,也自稱自己是耶穌的轉世,按照天兄的名義,來發號施令。因為在百姓間建立了信任,所以蕭朝貴和楊秀清的勢力快速擴張,最終成為太平軍的領導人之一。因為楊秀清、洪秀全、蕭朝貴三股勢力相互制衡,所以太平軍內部很是穩定。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勢如破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這樣的安穩狀況並沒有持續太久,之後因為蕭朝貴的去世,這一穩定局面被打破。
蕭朝貴是一個驍勇善戰的人,所以經常會帶兵打仗。在作戰的時候,總是衝在第一線。但是就是因為這種性格,才導致他早早去世。有一次,蕭朝貴帶人攻打長沙。眼見就要拿下,因此蕭朝貴便登上城牆查看軍情。但是沒想到,就是因為他的這個舉動,使他丟了性命。因為蕭朝貴穿着比較華麗,所以有小兵注意到了站在城牆上的他。這個小兵覺得,這個人一定是領導者,於是便向他開了一炮。正是這一炮,直中蕭朝貴的胸膛。當即蕭朝貴便昏迷了,不久便不治身亡。為了不讓軍隊鬥志喪失,大家隱瞞了蕭朝貴去世的消息。直到後來戰事穩定,這件事情才被流傳出來。蕭朝貴的去世,給了太平軍不小的打擊。就因為這樣,太平軍內部三股勢力相互制衡的局面被打破,為之後的土崩瓦解埋下隱患。表面上他們在軍事上仍舊是捷報頻傳,但是內部的政局卻出現了極大的不穩定。
筆者認為,雖然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表面上是因為內部權力制衡失敗。但究其根本原因,我們能夠發現,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他們的落後性。洪秀全一行人,雖然浩浩蕩蕩的拉起了起義的大旗,但是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所以,他們的目的就是不單純的,因此必然會導致失敗。從這件事情我們也能看出,一個集團想要順利的運行,必然得有一個穩定的統治結構。像太平軍後期這樣的雙頭政治,必然是不穩定的,發展到最後難免就會產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