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夜
蓋烏斯·屋大維·圖裏努斯,父親是馬其頓總督,母親是凱撒的外甥女,父母應該屬於政治聯姻。屋大維也算是身世顯赫。
不過在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後來凱撒領養了屋大維。
根據蘇埃託尼烏斯撰寫的《羅馬十二皇帝傳》中的描述,烏爾維的長相異常英俊,身材勻稱優美,性情温和,幾乎沒有情緒。
所以後來作為政敵的安東尼就宣成屋大維是因為其長相誘人,首先成為了凱撒的孌童,相當於是性奴,討得凱撒歡心之後才成為凱撒的養子和指定的財產繼承人。
當然兩千年前的事情現在也無法考證了。不過吳大維同樣從小酷愛閲讀,瞭解歷史,認真勤勉學習了演説術,人文科學,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但是性格略顯孤僻,也許從小的骨骼驚奇就被凱撒發現,於是凱撒的遺囑中指名:屋大維將是自己的繼承人。
凱撒也讓他在與龐培的內戰期間擔任過一年的騎兵隊長。然後被送到馬其頓的阿波羅尼亞去接受教育和軍事訓練。
總之這也就是精英階層的教育模式。從小看書,少年留學,看到了羅馬統治層的內幕,心裏也變得老成內斂。不過高傲的性格可能也讓少年的他免於人氣煩擾。可以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去思考權力之間的問題。
當然一個人的思考多了,就會不由的想把自己思考的結果用於實踐。心中也就燃起了對權力的慾望。
暴風雨
公元前四十四年,凱撒遇刺。此時的屋大維還在阿波羅尼亞的羅馬軍團裏接受訓練,得到消息後立刻起程返回羅馬。因為他與凱撒的關係,其親屬擔心屋大維會被元老院的勢力處理。但是屋大維沒有選擇逃避。此時他看到了更多的應該是機會。
當前凱撒死了,接下去並不是權力的更替,而是政治的真空。因為刺殺凱撒,舊貴族勢力在羅馬已經是江河日下,這正是他從政的絕好機會。
但是要説明的是,此時的屋大維年僅十八歲。雖然由於時代的原因,羅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歲左右,除去出生後不久就夭折的嬰兒平均壽命,也只有二十九歲,但是能夠從政的貴族階級平均壽命全能達到七十歲。所以當前屋大維還是顯得年齡太小。
後面的故事也確實如屋大維所料,根據記載,在凱撒死後刺殺凱撒的元老和他的隨從,揮舞匕首奔向大街小巷,呼喊暴君已死,羅馬自由等口號。可是預期的全民歡呼場景並沒有出現,羅馬城立刻瀰漫了恐怖的氣氛,一片沉默。
很多人跑回家中收緊門窗。畢竟很多自由人和公民是因為凱撒的政策才得到工作了。而且內戰結束以後,人們希望的就是那種安定的生活。當前能穩定羅馬的力量沒有了。這樣的消息帶給人們的只有驚恐。
如此一來,貴族當然不會得到公民大會以及執政官的支持。其實刺殺凱撒的團體大多是原來的中間派,以及內戰中歸降凱撒的元老。
在凱撒激進的改革之後,再次秘密佔到了凱撒的對立面。畢竟領頭的馬克思布魯圖斯是凱撒遺囑裏和安東尼一起作為他的第二繼承人,以他為首的刺殺行動確實沒有被凱撒料道。雖然這羣人經過縝密的計劃行動成功,但是他們顯然沒有想明白,也不願意相信舊貴族的共和已經不再適應龐大了羅馬,因為這些貴族基本上就是羅馬擴張之前共和國建立者的後代。他們當然不能代表現在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
同時凱撒手下的重要人物安東尼得以逃脱。他作為凱撒勢力的二把手,仍舊可以調動凱撒的軍隊。逃出羅馬的安東尼得知舊貴族並未得到羅馬民眾的絕對支持之後,開始聯繫聚集羅馬城內的各股軍事力量。手誤兵權再次站到了元老們面前,明確表示,如果宣佈凱撒為暴君,那麼他生前了政令將全部失效。而當前很多元老議員的職位,均是凱撒所設。如果徹底否決凱撒,在座的各位職位也將丟失。
談判的結果是作為行刺的犯罪行為,不再追究。昭告羅馬凱撒意外死亡,同時為凱撒舉行國葬。
但是安東尼顯然盤算好了如何利用民心所向,在為全民關注的葬禮當中,安東尼在宣讀悼詞,同時拿出了凱撒遇刺時被鮮血浸透的官袍,告訴了人們凱撒的死因。因為他從小沿襲了雄辯術,結合嘶啞的嗓音,竭力感動台下的聽眾。
隨後他宣讀了凱撒的遺囑,其中有一條是凱撒吩咐從自己的財產中提出四分之一給羅馬最貧苦的公民,同時把自己在台伯河對面的一個公園貢獻出來,供給羅馬公民瀏覽。
如此一來,公民被徹底點燃,當天就有民眾聚集打砸貴族元老的宅邸大門,共和派議員,無奈陸續逃出羅馬。等屋大維回到羅馬,時局已經完全被安東尼掌控。
不過凱撒的遺囑已經被世人知曉。屋大維是凱撒繼承人可以繼承凱撒全部財產,並將其中的四分之一接濟窮人。可是凱撒所有遺產軍團以及國庫此時掌握在安東尼手中,而屋大維只是一個十八歲的貴族孩子,安東尼當然什麼都不會給他。他唯一擁有的就是凱撒賦予他的繼承人身份。但是他卻把這一身份用到了極致。
回到羅馬後,在友人的幫助下開始公開演講,極易宣揚自己的這一身份,反覆強調自己是凱撒兒子,並改名為蓋烏斯·尤里烏斯·撒屋大維。
即使因為安東尼的原因,他沒有得到凱撒的財產,但他還是用自己家族的財富向人民兑現了凱撒關於分享四分之一財產的承諾。籠絡人心的同時,宣告了自己身份的合法性,同時也放出來安東尼霸佔凱撒財產的輿論。再加上安東尼在愷撒集團裏,因為個人道德腐化招致反對,所以屋大維加以籠絡,就得到了部分愷撒軍隊的追隨,得到財富的平民當然也佔到了屋大維一邊,他的勢力從零組建起來了。
為了贏得安全發展環境,屋大維在得到足夠的支持以後,帶着他們心腹離開羅馬,向意大利南部而去。用兩倍的年薪招募剛退役的老兵,很快集結了三千老兵。
在募兵制的時代,士兵只認錢和土地,並沒有太強了歸屬感。屋大維花費的是自己貴族的家業。在離開羅馬之前,他幾乎將家中的財產甚至父母留下了宅邸,全部拍賣。他深知軍事力量的重要性,以及軍隊個人主義氾濫,重點賞賜之下,甚至策反了兩個安東尼的軍團。
當其潛力逐漸展露之後,意大利的財閥也開始了對他的資助,顯然有政治野心的屋大維對個人財產興趣不大,可以保持冷靜思考,不為個人利益誘惑。
但此時安東尼隊伍還是具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而且屋大維沒有任何政治地位,私自建立僱傭軍,也是觸犯了羅馬的死罪。可是由於人民隊伍對屋大維的擁護,以及凱撒繼承人的身份,即使作為執政官的安東尼宣佈,屋大維是國家公敵。議案也被元老院的保民官一票否決。
而此時德奇姆斯·布魯圖斯在高盧形成軍事存在,威脅到了安東尼對高盧的控制,所以安東尼還無法調動原來凱撒軍隊去剿滅屋大維。這也就使屋大維的力量逐漸壯大。
與此同時,羅馬的元老院裏以西塞羅為首的共和派勢力依舊強大。安東尼作為執政官,且掌握兵權。在多數貴族元老眼裏,安東尼仍舊是共和國最大的敵人。而屋大維看到這一形勢之後,作為凱撒後裔,竟然率部加入西塞羅的共和派,同時還對元老院授予議員職位。即使屋大維此時離擔任元老院議員的法定年齡還差十年。他本來不合法的軍隊也得到了承認,畢竟元老院也會做權衡。兩害相權取其輕。通過支持屋大維可以得到凱撒老兵的知識,瓦解安東尼的力量,同時可以達到分化凱撒勢力的目的。
很快,元老院宣佈安東尼為國家公敵,任命希爾提罕薩為新的執政官。此時安東尼還在高盧與德齊姆斯布魯圖斯爭奪高盧的控制權。屋大維與兩位執政官組成聯軍馳援布魯圖斯。安東尼腹背受敵,寡不敵眾,被擊敗後逃亡阿爾卑斯山區。
逃亡過程中,他的部隊經歷了各種不幸和困難,不過他帶頭喝髒水、吃野果,凝聚了士氣,穩定了軍心,力量仍然存在。
不過戰爭中指揮元老院軍的兩名執政官戰死,是因為元老院議員的屋大維迅速掌握了元老院的軍隊,並再次向市民許諾了十倍年餉的獎金。因為元老院的軍隊同樣是之前凱撒的舊部。對於這些士兵來説,戰鬥結束,原來指揮自己的執政官身亡,接受屋大維的指揮有沒有什麼障礙。
同時,共和派領導向市民許諾的款項也沒有發到手。所以對於屋大維來説,穆提那戰役不僅實現了防止安東尼一家獨大的目的。這兩位執政官的身亡,機緣巧合也促成了屋大維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所以後世就相當懷疑兩位共和國執政官在戰場上的死是否就跟看上去一樣簡單。
隨後他和凱撒一樣,率領他的軍隊渡過盧比孔河,回到羅馬。而這次他帶着八個軍團五萬餘人,防衞共和國的三個軍團沒有選擇抵抗。由於兩位執政官的戰死,需要新的執政官,當屋大維的士兵進入元老院的會議室之後,十九歲的屋大維就成了羅馬歷史上最年輕的執政官。通過暴力手段震懾元老院的權威。
當他當上執政官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國庫,實現他對軍人的許諾,然後派出他的部分軍團北上,與安東尼繼續對峙,緊接着立刻宣佈刺殺凱撒的共和派成員犯謀殺罪,成為國家罪犯。此時養老院才意識到這個孩子不是他們可以利用的傀儡,而是被屋大維為利用,成就了其合法地位並獲得了力量。
可以看到屋大維沒有什麼政治傾向,也沒有自己的政治派別。他並不代表凱撒餘黨,也不維護元老院,一切行為,只為削弱其他所有勢力同時壯大自己。可是貴族們認識到這一點時屋大維已經掌握了羅馬權力的中心。
不過故事還沒有結束,殺死凱撒的主導者,也就是以布魯圖斯卡西烏斯為首的共和派一路向東,逃到共和國的最東邊土耳其。在富饒的東方土地上開始發展壯大。畢竟他們是共和國最老資歷的家族後代,在充足的糧食資金支持下,他們發展出十七個軍團,至少十萬步兵以及一萬七千騎兵開始向羅馬進發。而此時屋大維一半的部隊還在北邊抵禦安東尼,只能集結五個軍團迎敵。
雖然當年凱撒可以以少勝多,那也是在敵人都是新兵的情況下。而這次過來的是多年來為共和國向東開拓邊疆的職業軍人。
與此同時,安東尼在阿爾卑斯山北側與另一位凱撒的舊部雷必達合兵一處,整編出十個軍團,一萬騎兵也準備突破屋大維的防線。這時的情況對屋大維來説無疑是絕境。不過年輕的屋大維沒有表現絕望。
經過冷靜的思考之後,他又讓自己也成為凱撒派的代表,主動北上翻過山巒,像安東尼求和。因為來自東邊的布魯圖斯,卡西烏斯是堅定的,甚至有些迂腐的共和派代表。屋大維和安東尼的勢力都是這支力量要剿滅的目標。
於是屋大維安東尼再次秘密聯合與雷比達三人結成
三頭同盟
。由於龐大的部隊集結,不可能掩人耳目,他們在合兵一處之前,吳大維看秘密部隊進入羅馬,將包括西塞羅在內的共和派勢力全部殺掉。確保羅馬城也不會有布魯圖斯的內應,清空共和派的元老議員、地方官員以及貴族財閥,被屠殺兩千多人。
這些鉅富死後財產全部被屋大維和安東尼奪走。作為龐大軍隊的開銷,然後兩軍集結十九個軍團和三萬三千名騎兵開始向東進發。由於前期殘忍的保密工作,共和派直到兩軍接觸才看清了雙方的兵力對比,此時已經無法避戰。
最後大戰
戰鬥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於屋大維經驗不足,布魯圖斯擊敗了屋大維的部隊,讓他損失了一萬八千人。屋大維本人由於不在軍中中僥倖逃脱。
戰線另一側,安東尼先對卡西烏斯的糧道進行襲擾,分散了敵人的兵力。
然後安東尼抓住戰機,攻破了卡西烏斯的陣線,雖然卡西烏斯只損失了九千多人,可是他驚慌之中觀察戰局失誤,以為布魯圖斯也被擊垮。他本來就知道己方兵力處於劣勢,很難獲勝。錯誤的情報使他喪失所有希望,於是自殺。
但布魯圖斯趕到之後已經太晚了,嚴重影響了共和軍的士氣。
由於安東尼和屋大維的海上補給線被切斷,第二次決戰很快爆發。
戰鬥之初,布魯圖斯將兵力集中於右側,將屋大維的部隊打得節節敗退。但是他的左翼遭到了安東尼的強力衝擊,左右兩側無法同時推進,導致戰線脱節。
此時安東尼的騎兵看重時機,衝入脱節的缺口處,導致共和軍全軍潰敗。布魯托斯自殺。
戰鬥結束後,屋大維處決了所有投降的共和派將領,共和制最後的希望徹底覆滅。
大戰勝利之後,
三頭同盟
瓜分了羅馬。
意大利西,包括羅馬在屋大維手中。
富饒的東方以及埃及屬於安東尼。
雷必達獲得北非。
隨後安東尼將安置軍隊的麻煩丟給了屋大維。畢竟上次的決戰戰功,榮譽和歸降的士兵都是安東尼的,其話語權更大。
安置士兵需要徵用土地,而這些土地需要從羅馬公民手中強徵。面對矛盾,屋大維堅決站在軍人這邊,強行推行安置政策,不惜武力鎮壓平民的反抗。甚至以當時的執政官發生軍事衝突,不過屋大維最終獲勝。他明白維護軍人的利益,爭取軍人的支持,在戰亂年代絕對是正確的選擇。
政策推行後,屋大維同樣剷除了所有異己官員。
在之後的三頭同盟統治時期,國內還爆發過各種叛亂和舊勢力復辟。最嚴重的一次是龐培舊部海軍攻擊商業航道,造成羅馬的饑荒。
雖然三頭同盟之間矛盾不少,不過他們還是因為共同的利益聯合起來抗擊敵人。當同盟之外的敵人被肅清之後,屋大維開始轉換執政理念,不再武力治國,而是維護平民的利益,減輕賦税,興建基礎設施和使命。
因為他知道接下來的鬥爭需要民意支持,同時大肆宣傳自己擊敗龐培餘黨的艦隊和海盜,解除意大利的糧食危機,逐漸塑造自己人民拯救者的形象。
公元前三十三年,三頭同盟之一的雷必達歸降屋大維。
隨着共和派徹底撲滅,三頭同盟瓦解,羅馬的東西對峙開始了。
人間黎明
史料記載中的安東尼是一個很感性的人。在危急的戰爭中,他總是能堅毅果決的判斷戰機,愈是形勢險惡,愈能克敵制勝。所以他能贏得一場又一場戰鬥的勝利,也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愛戴。
可是在安逸的環境中便無法自持,沉迷享樂,難有建樹,大權在握時對國家的治理以及個人形象的建設非常差。在與布魯圖斯的決戰之後,安東尼到東方籌集錢財並出徵帕提亞。但戰爭期間他是迷戀上了埃及女王,嚴重敗壞了其政治影響。在擁有絕對軍事優勢的情況下,幾次喪失戰機,造成部隊折損。同時在發行的羅馬貨幣上,印上了埃及豔后,並註明他是眾神之王,嚴重挑戰了羅馬的宗教權威。
同時他還對希臘等國下放了很多自治權。其實也有説法是安東尼的這些行為是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和治理成本。但這些行為經過多次加工宣傳,就成了叛國行為,也成為屋大維向其發動戰爭的藉口。畢竟對東方附屬國的放權,意大利對東方、希臘以及埃及等地的徵税能力下降。
意大利公民的富裕最主要靠的就是東方的税收。所以羅馬的權貴開始倒向屋大維,東方的財閥也開始像屋大維叛逃。
大戰之前,安東尼的部隊雖然龐大,但氣勢低迷,幾次有屋大維的小規模陸上戰役均遭失敗。
公元前三十一年九月二日,安東尼三百艘戰艦組成的艦隊欲北上尋求希臘的支持。被屋大維率領了四百艘戰艦在亞克興角攔截。技術升級的羅馬戰艦,可以充分利用戰艦鎖定工具,將笨重的埃及戰艦勾住,然後讓羅馬步兵可以衝上敵人的戰艦,發揮步兵方陣的優勢,斬殺敵人水平。
很快,安東尼艦隊左翼崩潰,預備隊首先逃離,其餘戰艦見狀失去組織開始潰逃,最終基本全軍覆沒,屋大維帶領八萬步兵十二萬騎兵登上埃及亞歷山大港。
安東尼和埃及豔后自殺。
多年的內戰,讓羅馬幾乎成了沒有法律的國家,但羅馬人民也並不準備接受一個專事君主。所以屋大維在前二十八年解散了他的軍隊,表示還政於民,卻組建了維持治安的禁衞軍,並被元老院授予西班牙,高盧,敍利亞的統治權。
前二十七年,元老院授予其奧古斯都的稱號,隨後成為所謂的“第一公民”,擁有了絕對的權利。這一切的過程非常順利,畢竟這是被屋大維清洗過多次的元老院,只會服從。
雖然奧古斯都奪取政權的過程非常詭謀血腥,也獲得了近乎絕對的權利。但在這之後,他也給了羅馬四十年的和平與繁榮經濟持續增長。他建立了常備軍和禁衞軍,也保證了羅馬的秩序和穩定。
在這之後,羅馬帝國對地中海的統治又延續了四百年,隨後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四七六年西羅馬帝國被歐洲的民族大遷徙吞沒,而東羅馬帝國又延續了一千年,在一四五三年被奧斯曼帝國滅掉。
公平和效率是統治的主題,但這二者本身卻總是對立的。
羅馬還是一個小國時,公民的意見,通過共和制度可以很快的收集起來,讓大家表決。所以從王政時代犧牲一定的行政效率過渡到有限的共和還算容易。
但是當共和國日益龐大之後,要協調了地區以及人口成倍擴大,讓所有人為自己發聲,在技術上成為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國家的信息通過共和制度已經不能彙總。
共和國後期真正能夠參加決議的。其實羅馬人口的極少數,即使是所謂的公民,也只佔到羅馬人口的百分之十。決策者的利益並不能代表國家的利益,國家的矛盾就此產生。羅馬陷入了血腥的內戰。同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如果所有角色都是全民完成的,全體人民的決策就是正確了嗎?
我們回想一下兩彈一星工程立項的時候,是五十年代,人民的温飽尚未解決,高鐵項目的。規劃是在八十年代,那時候擁有自行車的人也很稀罕。通信基站的佈局更是在手機還是百倍工資的時候,更別説一系列建國之初,就在推進的那些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的科學工程。這些東西真的交給全民表決會得到通過嗎?
在普通人眼裏,永遠有貧困人口,你永遠有吃不飽的人。所以這些有的沒的事情就不應該去做好了。雖然例子極端,但我們也要明白,羣眾當中有智慧,但不是所有的羣眾都有智慧。畢竟普通人獲取知識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有限。而決策需要的就是信息的支持。將信息充分整合之後,就能獲得相對正確的結論。所以集權就是統治者將自己變成一個信息的最終節點,用充足的信息與知識去支持自己的決策。同時也能加快決策速度。
當然集權也有弊端,決策者個人的不穩定會造成國家的不穩定。所以權力集中的同時,保證社會每個階層都能向決策者發出心聲,社會的意見和建議能夠。會讓有價值的信息更高效的流動,同時保證決策機構的穩定高效運行,社會就能獲得健康的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