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公孫策與包拯一生摯友 包拯二三事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公孫策與包拯

公孫策是《三俠五義》裏的文學人物,屬於那種完全架空的,是虛構出來的人物,他是開封府的六品主簿,説到包拯的助手,除了王朝馬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公孫策。

少年包青天公孫策劇照

公孫策是開封府三口銅鍘的設計者,公孫策的研究範圍很廣,他精通各種斷案方法,熟知犯罪心理學,對疑犯的審查手段犀利,公孫策對醫術的熟悉程度之高,他平日裏心思縝密,善於觀察,是一個行動派,此外公孫策性格和善,很多人都喜歡和他作品朋友。

公孫策和包拯在郴州的時候,公孫策被宋仁宗封為主簿,在和顏查散去洪澤治理水患的時候,宋仁宗又封他六品官職,在跟隨顏查散到襄陽查辦的時候,宋仁宗加封他為主事。

在諸多影視作品中,對於公孫策的描述各有不同,但是唯一不變是包拯的得力助手這件事,尤其在他和展昭一文一武的配合和下,形成互補,讓包拯在破案的時候如虎添翼。

公孫策才貌雙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學識淵博,精通琴棋書畫,是國家的棟樑之才,除此之外,公孫策醫術高超,曾經多次憑藉自己的醫術,幫助團隊化險為夷,走出困境。

公孫策在審問郭槐的時候製造了當時駭人聽聞的刑具,杏花雨,還為開封府製造了三口銅鍘,樹立了開封府的威信。公孫策年少的時候狂放不羈,常常是目中無人,但是在被包拯深深折服後,決定死心塌地跟着包拯。和包拯的關係是一生的摯友。

包拯二三事

?包拯為人公正廉潔、鐵面無私、做事果斷,敢於為百姓們打抱不平,因此有“包青天”或者是“包公”的稱號。後來人們又將他奉為神明來進行膜拜,由於民間傳他是黑麪的形象,因此也稱他為“包黑炭”。在文言文《包拯二三事》中,主要寫了關於包拯為人處事方面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具體的內容。

包拯畫像

文章首先是講了包拯所做的的官職。包拯活到六十三歲,在他的一生中,先後做過很多的官職,比如像知縣、知州、轉運使、知諫院等等,曾經還出使過契丹。在端州做郡事的那幾年,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為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所以在京師等地就不用説了。包拯的“清心直通”是他做官的宗旨,他用這個要求別人,當然更多是要求自己。

之後又講了包拯為官清廉的小故事。包拯對待犯法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例外。包拯在故鄉當知府,他的舅舅犯了法,他一點都沒有講私情,按照法令秉公處理。曾經擔任荊州南路,發現轉運使王逵對百姓特別刻薄,又殘害了很對百姓,於是包拯通過連上七次書終於讓王逵免去了職務。

最後是講包拯生活簡樸的故事。包拯在當官之後,雖然身份比較尊貴,但是他所穿的衣服,所用的器具都跟老百姓一樣。對於那些貪圖利益,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員他是最看不慣的。

包拯的名言

包拯,世人稱之為包青天。青天則是對清官的稱呼。關於包拯的名言,都出自於他在各個地方做官時所寫的詩句中。他説過關於廉和貪的句子,廉潔正直的人時百姓的表率,貪贓枉法的官員就是百姓的強盜。這句話是包拯向皇上上書的時候説的,他做官期間一直秉承着廉潔剛正的精神,蔑視貪官,剛正不阿。他也曾説摒除任何私心雜念,要直率為人,無私和正直是修身處世的基礎。

包拯劇照

包拯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祖父是平民,父親是進士,在朝做刑部侍郎,與文彥博的父親是世交關係。因為有父親這一層世交關係,所以包拯與文彥博後來親上加親,結為親家。他28歲考取了進士,考取進士便要進朝做官,但是包拯是出了名的孝子。就像他的名言所説,只要他的母親在,他就要在身邊,不會遠離。直到36歲包拯的父母逝世後,他才放下心去天長縣做知縣大人。在上任期間,他斷了一樁神奇的案子,於是名聲就此遠播萬里。他為政清廉,聰明武斷,受到上級和百姓的讚許,之後朝廷重用。

他從來不會阿諛奉承,拍上級的馬屁,也不會動用小心思騙取上級的的歡心,更不會為了一己利益而騙取百姓的金錢。對於這樣貪贓枉法的官吏,他主張要罷掉他的官,革掉他的職,讓他永遠遠離朝廷。做為百姓父母官,要挺身而出,為百姓盡心盡力,既然國家委以重任就要好好執行任務,為國家為百姓做事乃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宋仁宗包拯

宋仁宗在位時期出了以正義化身的包青天。宋仁宗趙禎是個仁慈的皇帝,心胸寬廣,他所頒佈的政策是最為寬鬆的,這也離不開包拯在身後經常上奏請示。因為宋仁宗的仁慈,恐怕許多人都想生活在宋代,因為有仁君,所以百姓才會安樂。

宋仁宗畫像

宋仁宗,單單從他的諡號再看,一個“仁”就體現了趙禎的仁。我們可以翻開《宋史》,便可以看到宋仁宗的一生。宋仁宗為百姓做得很多,比如下令減少賦税,或是災賑某地,亦或是每隔幾年釋放宮中的宮女,讓其回家過平凡的日子。這樣的善舉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中是不多見的。

包拯在《宋史》中並沒有詳細的外貌描述,所以説包拯可能和常人無異。至於後來的額頭上的月牙兒,更是後人為其所加。傳説,包拯有一個悲慘的童年。剛生下來的包拯臉猶如鍋底一般黑,其父母嫌棄他,於是把他丟到路旁,被其嫂嫂撫養長大。於是他管嫂嫂叫嫂娘。

宋仁宗與包拯的故事最為有名的便是包拯三諫宋仁宗。那時候包拯擔任監察御史,負責對皇帝和文武百官進行彈劾。那時宋仁宗一再任用自己的親屬張堯佐。他認為是不合法度的,於是指出宋仁宗的錯誤,大臣們也紛紛反對宋仁宗的做法,於是宋仁宗便不再晉升張堯佐。第二年,張貴妃一直勸説宋仁宗提升張堯佐的官職,便下旨提升張堯佐。包拯再次出來指出宋仁宗的錯誤,張堯佐見眾人議論紛紛表示不願意委任,於是此事作罷。在同年,宋仁宗再次下旨要提升張堯佐,沒想到有遭到了包拯執意奉勸,宋仁宗見包拯如此執着,便甩手回宮了。

包拯頭上真的有月亮嗎

我們都知道,影視屏幕中的包拯不僅臉黑得像碳,額頭上還有一個月亮。這樣經典的包青天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真實的包拯頭上真的有月亮嗎?答案是否定的。包拯頭上有月亮的説話只存在與小説或傳説裏,這要從包拯出生時説起。包拯剛出生時,臉就像鍋底一樣黑,父母嫌棄其醜陋,便把他遺棄在路邊。大嫂看其可憐,便把他抱回家撫養長大。所以包拯一直喊他的嫂子為“嫂娘”。

包拯劇照

包拯長大以後,嫂娘把他的真實身份告訴家裏人,所以包拯的父母才重新認他。包拯的大哥大嫂對他特別好,但是二哥二嫂卻相反。他們想要把包拯害死,原因是他們怕包拯與他爭奪財產。有一天,小包拯在外面玩耍,二嫂看到他獨自一人便把他叫住。那時候的包拯並不知道二嫂要害他,於是屁顛屁顛的跑過去。二嫂對他説那裏有一枯井,説自己很珍貴的簪子掉進去了,讓包拯幫忙去撿。可是井那麼深,包拯怎麼進去呢?二嫂説用繩子系在包拯的腰間下去。於是包拯就在井底摸呀摸,摸了半天也沒有。他就拽繩子,讓二嫂拉他上去,誰知用力過猛,把繩子拽了下來,還摔了一跤。包拯急得大哭,一起來,頭就磕到了東西,他就捂着疼痛的頭往前爬,一直爬,直到發現前面有亮光。原來這口井一直通到村邊小溪口。於是包拯得救了。

後來包拯頭上的傷口痊癒了,但是留下了一個小月牙。因為包拯皮膚黝黑,那個月牙顯得更明顯了,就像月亮一樣,由此才有了包拯頭上的月亮之説。

包拯狄仁傑

影視屏幕中要説斷案高手必離不開兩個人,一是包拯二是狄仁傑。兩個人在斷案中僅憑一點蛛絲馬跡便能抓到兇手,可謂是傳奇人物。但是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永遠都是第三方歷史,很多劇情和橋段均是後來的編劇自己編制的,把包拯和狄仁傑的清廉與大公無私表現得更加明顯罷了。

包拯劇照

先説説包拯吧,歷史上的包拯在宋史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牛舌案。據説當時有個百姓哭哭啼啼跑來找包拯,説自己家的牛被人割了舌頭,但是不知道是誰割得。因為宋朝的法律是不允許殺牛的,所以被割了舌頭的牛不知道做什麼處理,又不能殺死,也不能放任不管。包拯靈機一動便説,你回去殺牛吧,我很快就會找到兇手的。

於是那個農民便按照包拯的意思吧牛給殺了。之後便有一個人跑來告狀,説那位農民把牛殺了,犯了宋律。包拯於是説,哈哈,你就是割牛舌頭的人。因為包拯抓住了犯罪者的心理才能輕鬆斷案。其實包拯在斷案上並不是最有能力的,他最擅長外交或彈劾官員這一類工作。他做過監察御史,開封府尹等。他是正義的化身,主要是他不懼怕權貴勢力,執法如山。

狄仁傑則是進士及第,出身於宦官家庭。他原來在汴州做官,後來被同僚誣告入獄。因禍得福,他遇到了審理此案的閻立本。閻立本並沒有懷疑他,反而信任他,對他的才華讚賞有加,於是舉薦他去幷州做官,後來又做了大理寺卿。在做大理寺卿時,他審理了上千件案子,這樣的工作效率使人震驚,同時他聲名大噪,被百姓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