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孩子説話愛用疊詞因為他們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多了

  這道題目放了很久,不過一直在腦子裏。最近又讀了一些東西,恰好有啓發。看到有些知乎日報:山西的豐富煤儲量是如何形成的?" href="/zh-hk/classic/xCQCPdzmXZ.html">回答提到一些“育兒磚家”阻止父母和嬰兒説疊詞,或者認為這是影響語言發展的行為--- 這是完全錯誤的!還有人認為嬰兒説疊詞全因為是父母教的,我也不敢苟同。

  底下很多回答都有道理,我也點了贊,我來補充大家可能忽略的幾點內容。

  語言學中有韻律詞的概念,所謂韻律詞,就是節律驅動的、在口語表達中穩定出現的詞素組合,這個詞素組合一般只具有一個重音。在自然口語產出的漢語韻律詞中,有一條原則:“二常見,三可容,一四受限”。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漢語口語表達中,兩個音節的韻律詞最常見,三個音節的也有(大多包含輕聲或者兒化音),但是,一個音節和四個音節的就非常少見。

  比如,我來給大家切分一個句子的韻律模式,韻律詞之間用“/”切分:

  “我來 / 給大家 / 切分 / 一個 / 句子的 / 韻律 / 模式。”

  "你 / 是不是 / 腦子 / 有 / 毛病啊?"

  在漢語中,雙音節詞本身就是最多的,而雙音節韻律詞也是最多的。有了這樣的知識,我們回到嬰兒為什麼説疊詞這個問題上來。首先,嬰兒從出生開始,就“陷入”了中文的環境中,中文的這種雙音節韻律詞為主的音韻模式開始塑造嬰兒們的聽力和大腦,對於嬰兒們來説,儘管這種語言他們聽不懂、也不會説,但是大腦在感知着語言中的音節和韻律,所謂的節奏和拍子。就像我們聽一首曲子,聽多了也能哼哼。

  動次打次動次打次(中文的一板一眼),而不是咚咚咚咚(法語的山東大板)。也不是動次次動次動次動次次(並不知道這是哪個語言的鬼)。

  於是,當嬰兒們開口説話,而又受限於發音器官所能發出的音節很少時,他們自然而然的就用重疊的方式補齊了韻律上的缺口。

  這種方式,我們成年人也在用,比如,兩點五分,兩點零五,兩點十五,兩點五(咦?)

  還有:

  英文可以説:I'm eating. I'm walking.

  可中文只能説:我在吃飯,我在走路。

  只能説,嬰兒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多了。

  更新:

  評論區有知友質疑我的結論,並提出發展心理學界的劉教授曾在講座上指出家長説疊詞對小孩語言發展沒有利處。我特地向劉希平教授求證,劉教授回覆:

  “兒童説疊詞,不説成熟的語言,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他們不理解家長所説的非疊詞式的表達,而是他們的發音器官發育的侷限。他們對非疊詞的發音能力有限,不得不用疊詞表達他們的想法。(當然,同時也可能他們對非疊詞的記憶還沒有那麼精細。)

  因此,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故意利用疊詞。一旦利用疊詞,就剝奪了孩子學習非疊詞表達的機會。而兒童自身使用疊詞,我不覺得會對他們語言的發展有什麼破壞作用。”

  劉教授的觀點和我的觀點並不矛盾,我只是從另一個方面解讀“兒童喜歡説疊詞的原因是什麼?”-- 也就是題主提出的問題。劉老師也並沒有説父母使用疊詞就影響了孩子語言的發展,而是説父母過多的使用疊詞,會剝奪孩子學習非疊詞(也就是正常的、自然的語言)的機會。--- 這一點我也贊同,但是孩子所接觸的語言何其之多,父母只是他們認識語言世界中的一部分,父母也不可能從頭到尾都説疊詞,語言中的很多成分是不可能用疊詞表述。再根據喬姆斯基的“語言貧乏論”,兒童即便接觸有限的語言材料,也能生成無限多的語言,疊詞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截止目前為止,劉教授也並沒有認為兒童説疊詞有壞處需要阻止,我也並沒有説父母説疊詞一定有好處。

  其實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父母説什麼(除了打擊、打壓、粗魯、訓斥等惡語),怎麼説,説多少,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好處和壞處都微乎其微。任何一個兒童在 5 歲左右都能成為一種語言也就是母語的精通者。各位父母大可不必過於謹慎,育兒磚家也不必知道一點知識就大放厥詞、聳人聽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8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孩子説話愛用疊詞因為他們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多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