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問題時候,一時沒反應過來「學券」是什麼東西,現在想想應該是指的 school voucher。課上學過一點,不是我特別熟悉的領域,試着回答一下。沒有特別説明的都是美國的情況。
大家知道基礎教育的總收益是大於它的私人收益的,比如教育程度更高的人更愛投票和參與民主議程,這對整個民主社會的運轉都是有好處的。所以傳統上來説,基礎教育是由政府供給的。這裏的政府供給有兩個方面:政府提供資金,政府決定教程 (curriculum)。説的極端一點的話,政府出錢,(在中小學階段)讓你學什麼你就學什麼。
但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了:在教育上,我們應不應該有個人選擇自由?畢竟,教育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公共品。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可以是形而上的 -- 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形成基本的價值觀,可以是形而下的 -- 習得基本生存技能,為後續升學打基礎,等等。要求政府公立的學校完成所有的目標是不切實際的。很多自由派人士提出,應該讓學校自主設定更加 focused 的目標,圍繞着自己的目標發展自己的課程,每個家庭自發選擇學校。但是政府確實應該支付基礎教育的費用,那怎麼辦呢?用「學券」,政府直接發放學費補貼給家長,讓他們自己選擇把孩子送去哪個學校。簡單來説就是,「我出錢你選擇」,通過開放自由的教育市場,達到學校與學生 / 家庭之間的更優匹配。
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保守的共和黨更傾向於這個政策了吧。
上面説的是理念層面,下面來談談具體操作。
美國關於現代「學券制」的討論始於 Milton Friedman 1955 年的論文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ducation”,政府和學界開始探討用公共税款支付私立學校來提高學生成績降低教育成本的可能性。現在 voucher 主要是指州政府給學生和家長的補貼(教育代金券或獎學金),給他們去上私立學校的選擇權,同時這些私立學校必須達到某些政府限定的最低要求:1989 年,密爾沃基通過了全國第一個學券項目,發放給低收入家庭;2001 年佛羅里達通過的學券獎學金針對的是身體有殘疾的學生;2004 年華盛頓特區通過了第一個聯邦政府出資的學券項目,主要是針對長期在 low-performing 學校上學的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
到 2014 年,有約 250,000 學生參與了這種學券項目。與全國範圍內 5 千多萬在傳統公立學校上學的學生相比,這個比例並不大。而且要注意的是,現階段參與這個項目的主要是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他們原本的學區和學校也是相對「業績」較差的,政府資金也主要流向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如殘疾學生,軍人家庭或是 foster care 的孩子。所以總的來説,學券項目並不是美國 K-12 教育的主流。現在 13 個州 + 1 個特區有這種項目,它的推廣也因為各種爭議並不激進。這裏有各州實施學券制內容的比較:
School Voucher Laws: State-by-State Comparison
從世界範圍來看,荷蘭是個非常典型的實施學券制的國家。他們從 1917 年就開始實施全民自由選擇學校的制度了。在荷蘭,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一直是比公立學校更受家長歡迎的選擇。類似的還有丹麥,瑞典,智利等國家。與他們相比,美國的學券制最多算是受限制的自由選擇。
就算是這樣,學券制在美國依然爭議非常大。反對者認為這種項目會消減政府對公立教育的支出,參與這種項目的學生表現得不到提高,這種「家長用腳投票」引入的競爭也並不能提升公立學校的表現,而且由於很多私立學校是教會學校 ( religious school ),這種項目變相的用政府資金支持了宗教發展。
那學券制的效果到底如果?Levin (1991,1992) 指出應該從四個維度來評定學券的效果:
freedom of choice 是否促進了自由選擇?
productive efficiency 給定一定的資源,學校的表現是否提升了?
equity 是否促進了教育供給的公平性?
social cohesion 這條我不是特別會翻譯,大概意思就是在這種教育制度下,來自不同背景,階層的學生會不會在一些基礎重大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上形成一致意見(比如女人應不應該有同等投票權之類的),為民主社會提供一個穩定的民意基礎。
現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從第二個維度來評價學券制的,也就是説拿到學券去私立學校的學生成績更好了嗎?傳統公立學校因為學券的競爭表現更優異了嗎?簡單而粗暴的答案是:然並卵。。。對密爾沃基的研究表明,公立學校和學券制下的學生成績沒什麼差異;克利夫蘭的研究表明,沒有差異;DC 的研究表明,差異不大,但是拿學券的學生好像高中畢業率更高一點點。。。當然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公立學校的整體表現因為學券的引入而提升了一點點。但總的來説,提升的程度並不顯著(這裏我是憑記憶寫的,具體哪個研究記不清了。。。希望有人可以補充)。
當然這都是基於美國的研究,荷蘭和智利的數據一直表明用學券的學生成績比公立學校相似的學生更好。但在荷蘭和智利,學券都或多或少的造成了 segregation 的問題,也就是基於家庭背景,種族的分化。
所以結論是什麼?基於現在的研究只能説是,沒有定論。
畢竟現在學者只從某一個或兩個維度在評定學券制的效果(因為這些維度更好衡量吧,沒錯,學者就是這麼懶和沒有創造力啊哇哈哈哈。。。)。就效率這個維度來説,證據也不夠全面。而且就算我們能從所有維度來評定效果,那每個維度的權重又怎麼定呢?假如有證據證明學券制促進了效率,但降低了公平,那我們必須要決定效率和公平誰更優先了。而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先級,這就只能是一個 judgement call 了。